“严肃”解决不了"严重”

明朝人毕自严,20岁时便高中进士,踏入仕途。他一生清正干练,在各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尤其是他颇具经济之才,素有“干才”之誉。而他的主要工作业绩,也恰恰是出在户部尚书任上。
毕自严到任户部尚书之时,明朝的国库早已被折腾一空,国家每年的财政赤字已达到130余万两白银。国家财政有困难,又没啥快捷稳定的生财之道,所以只能发扬千百年来的优秀传统,向全国百姓身上去搜刮。尤其是加派“三饷”,更使全国人民苦不堪言。毕自严深刻认识到了这种杀鸡取卵政策的严重性,于是想方设法采取一些开源节流的措施予以补救。同时,他广泛征求朝野意见,系统地提出了十二条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意见,包括增加盐引、令商人运粟实边、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开发京东水田、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项。而且,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主要以各地的GDP为指标,掀起了一场举国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壮观场面。同时,他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反腐败”的方针,亲自主持编定了赋役清册,以防止地方官侵吞赋税银两。原来的官屯地亩因年代久远、管理废驰而皆被势家豪族侵占,赋税收不上来。毕自严便不畏艰难,不惧权贵,不辞辛苦,亲自主持核查清丈屯田地亩,明令按亩起科。
那么,毕自严如此严肃认真地开展工作,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好转了吗?很抱歉地通知您,没有!不但没好转,随着内忧外患的日益加重,明朝的财政状况反而每况愈下。清兵第一次入关时,天下勤王兵马40万云集京师,粮草军饷供应成了严重的问题。毕自严连续多日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昼夜不停地手批口答,处理后勤供应事务。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粮草供应总算得到了保证。可清兵退走后,毕自严的头脸却累得如米斗一样肿大。崇祯皇帝深为感动,加赠他为太子太保。但,这解决不了政府更加缺钱这件事。崇祯四年,兵部尚书梁廷栋请增天下田赋,在旧征520万两之外,又加增165万两新饷。万般无奈的崇祯皇帝只好批准,把大明朝又往死亡线上推了一把。毕自严见状,又赶紧上书崇祯,提醒皇上注意,现在的百姓已到了家家悬釜的境地,请酌减天下赋税,以使小民有升斗之蓄。这一次,穷急了眼的崇祯皇帝可没吃他这一套。不但没吃他这一套,还以他袒护未完成税收任务的地方官为由将他逮捕入狱。出狱后不久,毕自严抑郁而终。
毕自严在家排行老四,他的八弟叫毕自肃。也真是对得起这个名字,这老八毕自肃与四哥毕自严一样,工作起来同样是严肃认真。毕自肃是万历四十四年的进士,时人评论,其才智与当时的牛人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等人不相上下。早在任定兴县令的时候,当地的百姓就为他建生祠,可见他是多么地受百姓爱戴。不久,因为他的清正廉明,因为他的政绩卓著,他被提拔为了辽东巡抚。但坏了,这次提拔,不但使他的仕途,也使他的人生走到了尽头。
虽然毕自肃的四哥毕自严一直在严肃认真地解决财政问题,但还是由于财政紧张而长期地拖欠辽东边兵的饷银。所以,官兵们为此而常常鼓噪闹事。为此,毕自肃多次上书朝廷请求支援,但回答永远都是“再等等”。同时,他又苦口婆心地对闹事的官兵们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进行劝说。真可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朝廷说“等等”,可官兵们却等不及了。这一天,忍无可忍的官兵们冲进他的府邸,把他捆绑起来做为人质,以此要挟朝廷快快补贴兵饷。这些人对毕自肃百般羞辱,甚至割下他的耳朵鼻子。后来,兵变的官兵们搜查他的卧处箱具,见空空如也,又听说他已经很长时间没吃饱饭了,这才把他释放。但,严肃认真的毕自肃深深感到,这次兵变,无论对国家还是对他个人,都是莫大的侮辱。于是,他在羞愧绝望中含愤自杀。
就这样,人如其名的毕自严、毕自肃兄弟俩,虽然严肃认真地工作了一辈子,却终究没能挽救危机重重的大明朝。而且,不但没能挽救,还成了这种严重后果的牺牲品。不过,这也好理解,就像无论多么严肃认真、手段高明的医生也救不了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毕家这“严肃”兄弟是救不了行将就木的大明朝的。只是,别叫那些蛮不讲理的“医闹”们伤害,就算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