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帽子扣顶帽子

(2018-04-14 16:05:32)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就已经戴帽子了,虽然不叫帽子而可能叫冠、冕、弁、帻等等,但终归还是帽子。起初,人们戴帽子的目的是御寒和装饰,同时也表明人类的文明程度。所以,越国人不戴帽子,结果被韩非子好一个笑话。后来,戴帽子就不单单是御寒和装饰了,而是“礼”的要求。卫国内乱时,孔子的学生子路在战斗中被敌人砍断了系帽子的缨子,他马上停止战斗去结缨,并把戴好帽子上升到了“君子死,冠不免”的高度,结果被对手砍死。再后来,帽子更成了权力、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帽子应该怎么戴,什么人应该戴什么样的帽子,都有了明文规定,甚至直到现在,“乌纱帽”仍然是官僚们的代名词。帽子,成了人们生活中甚至生命中的重要要素,不戴帽子或不正确地戴帽子,那都是很丢人现眼的事情。有一次,齐桓公喝醉酒后把帽子弄丢了,结果吓得他东躲西藏,三天都不敢上朝。男子20岁要举行冠礼,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成年,要担负起对家庭、宗族及国家的责任。否则,假如有人故意不戴帽子,那就是自于人民与社会。东汉袁闳要隐居山林,必先“散发”而“绝世”。李白心情不好,就想“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给帽子扣顶帽子

夜一长梦就多,戴帽子的时间长了,也能生出种种变故来。于是,不但有了“张冠李戴”、"瓜田李下”这样的故事,也有了“绿帽子”、“高帽子”这样的事故。

现如今,人们都喜欢把少污染的食品叫做“绿色食品”,岂不知在古人眼里,绿色却是一个“卑贱”的颜色。《诗经》说“绿衣黄裳,心之忧矣”,就把正妻比做“黄裳”,而把小妾比做“绿衣”。春秋时,凡是为生活所迫而卖妻鬻女的男人,都要头裹绿头巾。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和小白脸董偃发生姐弟恋情,见汉武帝的时候,“做贼心虚”的董偃主动戴上了“绿帻”。唐代延陵令李封在处置犯错的官吏时,既不打也不骂,就是让这些官吏戴上绿头巾。到了元代,更是明确规定,凡娼妓之家,其家里的男子必须戴绿头巾。到朱元璋以后,伶人不仅要戴绿头巾,还要穿绿衣服。直到现在,虽然没人规定什么人必须戴绿帽子了,但什么人“戴绿帽子”的事,我们却心知肚明。

北齐时有个人叫宗道晖,每当有上级领导到来的时候,他都头戴一顶很高的帽子,脚穿一双很大的木屐去谒见。见到领导后,他的标准动作是:向上仰着头,高举双手,然后跪拜,一直把高高的帽尖叩到长长的木屐上,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清朝人翟灏经过详细的考证,最终发表轰动世界的科学论文:宗道晖,就是给人“戴高帽子”的创始人。

给帽子扣顶帽子

宗道晖到底是不是给人“戴高帽子”的创始人暂且不论,但给人“戴高帽子”的事却“此起彼伏”。《笑林新雅》中记载的一则笑话,可以说把古往今来“戴高帽子”的事揭了老底。故事说:有个京官调到外地做地方官,临行前去和自己的老师道别。老师嘱咐他说:“外出做官是很不容易的,你要格外小心。”门生说:“老师您放心,门生我已经预备好一百顶高帽子,到时候每人送上一顶,保准让地方大小官员们人人高兴。”老师一听,不由得怒火中烧,训斥门生说:“老师一直教育你要以忠直之道对待他人,怎么能搞这些歪门邪道呢?”门生回答说:“老师呀,天下像您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子的人,能有几个呢?”老师马上转怒为喜,高兴地说:“这话说的好!”出了老师的门,门生颇为得意地对朋友说:“我这一百顶高帽子,如今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西魏时的独孤信名满天下,堪称“天下第一老丈人”,因为他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的爸爸李昞。但独孤信名满天下,却不仅仅因为他是“天下第一老丈人”。他不但天生一副好皮肉,而且喜欢打扮,讲究穿戴,故早有“独孤郎”的美称。他久经沙场,用兵如神,是威震八方的一代名将。为政地方时,他“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内,公私富实”,不但深受百姓爱戴,而且也是全民偶像。有一次,独孤信出城狩猎,回来时天色已晚,所以入城后他是快马加鞭。结果,头上的帽子被风吹歪了,他也顾不上戴正,就这样一路狂奔到了府中。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模仿他歪戴着帽子的男人。北宋词人晏殊不无羡慕地写道:“侧帽风前花满路”,人们更是用“侧帽风流”来赞叹他的飞扬神采。

给帽子扣顶帽子
北周独孤信墓志拓本


独孤信是正人君子,所以虽然他“歪戴帽子反穿鞋”,人们还是“就是认他做大爷”。相反,人不正经,不管你是戴“绿帽子”还是"高帽子”,终归都是“衣冠禽兽”。这,也算是我给帽子扣的一顶大帽子吧。


给帽子扣顶帽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