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缝的流派

裁缝,咱都知道是个啥营生,是三百六十行中重要的一行。和其他三百五十九行一样,裁缝也是名气有大小,水平有高低,风格有差异。当然,名气、水平与风格,同样取决于天赋、传承、经验、用功程度以及社会与民族传统。久而久之,各路裁缝也便形成了各种流派。流派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比如西洋派、汉唐派;古典派、现代派;正经派、扯淡派等等,不一而足。今天我另辟蹊径,重新划分一下裁缝的流派。
流派一:量体裁衣式
“量体裁衣”,是个成语,典出《墨子·鲁问》:“子观越王之志何若?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可见,这一流派的历史渊源还是很早的。
虽然这一流派的历史渊源很早,但最具代表性的大师,却直到明朝才出现。嘉靖年间,北京城有位闻名遐迩的裁缝师傅,他裁制的衣服,任凭你长短肥瘦,士人布衣,都能穿着合体。有一次,朝中的御史大夫听闻了这位裁缝的大名,便找上门来,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御史大夫的腰身尺寸,放下尺子问道:“敢问大人,您为官多久了?”御史大夫一听就不乐意了,双眼一瞪反问道:“你量体裁衣就行了,管我为官多久干嘛?”裁缝说:“大人您消消气,听我说说理由。年轻人初登官场,往往趾高气扬,走起路来挺胸凸肚,所以给他们裁制衣服要前长后短;做官到了一定阶段,就成了官油子了,这时候意气平缓,做出来的衣服也应该前后一般长。等到当官时间长了,特别是即将退休的时候,人往往会郁闷不振,站立行走也会蔫头耷拉脑,做的衣服就应该前短后长。所以,我要是不问明白你当了多长时间的官,怎么能为你裁制出称心得体的衣服来呢?”一习话,说得御史大夫心悦诚服,也道出了这一流派的独家秘籍:裁缝好比老中医,靠着偏方来裁衣。
流派二:晴雯补裘式
《红楼梦》中有一段晴雯补裘的故事,说的是贾宝玉有一件价值连城的雀金裘,不小心被烧了一个洞,但是,“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倒是病中的晴雯,用孔雀金线,“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再将破口四周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变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底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如此这般,竟将这珍罕之物修补如初,焕然一新。
不是裁缝的晴雯,接了一件连高级裁缝也不敢接的大活,而且完成得“天衣无缝”。这,固然有晴雯心灵手巧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晴雯对宝玉的真情。晴雯用孔雀金线织补的,看似是宝玉的雀金裘,而实际上,却是她在用心血,缝她自己那颗破碎的情与心。她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她这一流派的真相:只要心中有真情,不是裁缝胜裁缝。
流派三:狗尾续貂式
“狗尾续貂”,也是个成语,说的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伦的事。“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篡夺了晋朝的皇位。当上皇帝后,为了掩饰他得位不正的尴尬,便胡乱地封起官来。他的亲戚朋友,甚至仆人差役,都当上了大官或内侍官员。当时的内侍官员都把珍贵的貂尾巴缝在帽子上做妆饰,同时也借此高标自己的地位。但由于司马伦封的官实在是太多了,貂尾巴根本就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巴来代替。这狗尾巴本来就是糊弄人的事,怎么缝也不光彩,所以可以想见,为这伙人往帽子上缝制狗尾巴的,无论家仆侍妾还是裁缝匠人,一定也是糊弄了事。这些插着狗尾巴的官员们,既没有真才实学,又不肯为人民服务,只知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百姓痛恨不已却又无计可施,只好编排了“貂不足,狗尾续”的谚语来讽刺他们。结果没多久,这些人连缝狗尾巴的机会也没有了,因为他们失去了江山。
虽然这一流派目前仍有传承,但毕竟不是裁缝流派的正宗,无法公开拓展。但他们“你糊弄我,我糊弄鬼,到死方知拍大腿”的祖训,也算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流派四:慈母游子式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的这首《游子吟》,不仅仅是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更是普天下母子情深的真实写照,常常吟起,却也常常辛酸的温暖,温暖的心酸。妈妈们用一双双粗糙的手,采用边角下料、粗针大线的传统工艺,为儿女们缝补了世界上最温暖、最靓丽、最流行的一件件衣裳,用心,用情,甚至用生命。
我钦佩量体裁衣的高人,我欣赏巧手补裘的晴雯,我鄙视狗尾续貂的恶棍,我享受慈母游子的纯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妈妈的那根“手中线”缝制的衣衫,是人间永不褪色的流行款,她的Iogo分明是:“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