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动手尽量别吵吵

(2017-03-10 09:32:24)

能动手尽量别吵吵




       "能动手尽量别吵吵"这句话,是近几年流行的网络新词。虽然词是新词,但事可不是新事,因为古往今来具有这种风格的人绝不在少数。而中国历史上两位皇帝,明穆宗朱载垕和唐宣宗李忱,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明穆宗朱载垕是明朝一个比较有特点的皇帝,但名气却不大。名气不大的原因除了寿禄和在外位时间短以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上有装神弄鬼的老爹嘉靖,下有神神叨叨的儿子万历。被这俩不着调的爷孙俩夹在中间,他还能有什么名气。要说这朱载垕虽然是皇帝的儿子,却也命苦的很。他的生母不受宠爱,所以他生下来就不受待见。加之他那个整天装神弄鬼的老爹笃信方士们说的“二龙不能相见”的鬼话,所以打小他就没得到过什么父爱。16岁开始,就藩裕王,从此开始了长达13年的独立生活。所有这些,养成了他沉默寡言、呆板木讷的性格,仿佛傻小子一个。可是幸福来的太突然:他的几个哥哥相继早亡,所以这个傻小子竟然一不留神整个皇上干干。皇帝是当上了,可坐在龙椅上的他还是那般沉默寡言、呆板木讷。大臣们有时在朝堂之上往往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甚至公开对骂,可这位穆宗皇帝就是一言不发,始终保持沉默。大臣们实在忍无可忍,纷纷表示抗议。其实,不用抗议了,因为他开始出手了。
       不在沉默中死去,就在沉默中爆发。可怕的是他选择的是爆发。他首先罢除一切斋醮,停止因斋醮而开征的一切加派及部分织造、采买。将他老爹信任与宠信的方士一律逮捕,下狱论死。同时对前朝那些敢于廷谏的忠臣大加奖掖,特别是不但不再追究对其父犯有大不敬之罪的海瑞,还释放了他,让他官复原职,不久又提拔为大理寺丞。他采取强力措施考察官员,原来一般不在考察范围之内的王府官员这回也重新被定为考察对象。他采取了强有力的限田措施,坚决抑制王公贵族们兼并土地的行为。他不但实行对内改革,也实行对外开放。他一改老祖宗朱元璋“片板不得出海"的祖训,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运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在外交政策上,他更是奉行“能动手尽量不吵吵"的原则,不声不响的任用戚继光等著名将领北上戍边,同时亲自下令执行和鞑靼的通贡互市协议,册封俺答为王。连打带吓唬,蒙古人两百年来对明朝的袭扰终于告一段落。
表面上呆板木讷的朱载垕在用人方面更是慧眼识珠。徐阶、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这些顶级人物都是他在位时先后入阁的。即使再笨的人,有了这帮大佬的操持,也一定会山花烂漫的。
        朱载垕不但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能动手尽量不吵吵"的优良美德,而且在后宫生活中一样坚持这一原则不动摇。《明史》中说他"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是一个连块果饼都不舍得吃的抠门儿皇帝。可他却同时不声不响地花大笔钱偷偷摸摸地到处购买春药。结果,在位仅六年就弹尽粮绝,享年36岁。
虽然说朱载垕模范地执行了“能动手尽量不吵吵的原则,但若和他的前辈唐宣宗李忱比起来,那可就自愧弗如了。
李忱的生母是个小宫女,地位低下,而且在他成为皇帝以前的36年间,人们一直把他看成一个傻小子。有一次,文宗皇帝宴请诸王。席间,大家有说有笑,唯独李忱坐在那里默默发呆。文宗便开玩笑说:“你们谁能把他逗乐,朕便重重有赏。”结果任凭诸王百般戏谑,他就是不笑。文宗死后继位的武宗李炎看出了门道,认为这家伙不但不傻,而且异于常人,对自己的皇位有威胁,所以必须除掉他。于是,不是让他从马背上跌下来,就是走在路上被绊倒,但李忱总是毫发无损,而且仍然沉默寡言。有一天,武宗和诸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下午出去游玩,结果李忱掉进雪坑里不知所踪。正在大家都认为他必死无疑的时候,他却不声不响鼻青脸肿地从雪坑里爬出来。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过几天,他又稀里糊涂地被人绑起来扔进厕所里。幸亏内侍宦官仇公武把他用粪车运出宫外,出家当了和尚,才保住小命一条。
此时的唐朝已是宦官的天下,他们对皇帝基本上是想立就立,想废就废。此刻皇位空置,必须得找一个好摆弄的人当皇帝才行,于是他们自然会想到傻小子李忱。于是,傻小子李忱真的就成了唐宣宗。

可没想到,唐宣宗甫一登极,立马换了个人一样,傻小子的形象立刻变成了神色威言、谈吐不凡、处理事情有条不紊的君王。上任第二天,就把宰相李德裕等一干人马拿下,结束了让人头疼的党争之祸。同时,严厉治理宦官专政,给恶型膨胀的宦官势力一次沉重的打击。他经常借游猎为名微服私访,查探民情。他利用吐蕃国内内战之机,收复“三州七关”,为巩固中国的版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在位时“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从一个一言不发的傻小子突变成了"小太宗"。

当然,和朱载垕一样,李忱在后宫生活中也是坚定地执行“能动手尽量不吵吵”的原则的。所以也是狠吃春药,也是英年便命赴黄泉。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但“有许多话要说,还有许多泪在流”,更有许多事要做。老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新词叫“能动手尽量别吵吵"。虽然说法不同,但理却是一个理,用革命导师列宁的话概括,那就叫"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