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七十四,七十五回读后感
(2018-09-04 13:02:40)
标签:
读书名著杂谈 |
分类: 水浒传 |
第七十四回 燕青智扑擎天柱 李逵寿张乔坐衙
概括:燕青用技巧摔倒了任原。
卢俊义带队救应燕青。
李逵在寿张县穿官服,模拟审案。
李逵跟着燕青下山,一开始他说借口不放心燕青。燕青戳破了李逵的借口,李逵就像孩子般任性,打定主意要去。
作者描写任原以抬高燕青。相扑比赛前,作者对任原下了许多笔墨,既有侧面描写,如看客劝燕青放弃,也有正面描写,如燕青见到的高大任原。这样有迎战强手的紧张感。而燕青和任原的较量,写得短小。
李逵装扮县官,玩过家家游戏。这也是对官府权威和上流阶层的嘲讽。李逵断案,倒向先动手打人的强横者。
李逵闹事和宋徽宗决定第一次招安梁山,两件事缺乏衔接。可以把好汉闹东京一段后移,事件顺序如下:1.大聚义。2.燕青带着李逵相扑,李逵闹事。3.宋江看中元节(时间推到相扑之后,对节日调整)灯会,闹东京。4.皇帝受惊,想要招抚梁山。
第七十五回 活阎罗倒船偷御酒 黑旋风扯诏骂钦差
概括:蔡京,高俅各自安插下属阻挠招安。
第一次招安,朝廷言辞傲慢,好汉与朝廷使节爆发矛盾。
陈太尉失败回京,奸臣同盟商议让童贯出征梁山。
蔡太师和高太尉都把心腹安插到招安队伍。但两人和陈太尉见面,有微妙的不同:蔡太师派秘书要陈太尉上太师府,陈太尉是客;高俅亲自上陈太尉家谈工作,陈太尉是主。可见,蔡京比高俅地位高,而陈太尉身为殿前太尉,和高殿帅同官职。高俅找同级谈话,确实需要亲自拜访。这是作者抓住了细节。
引用:方才歇定,门吏来报,高殿帅下马。陈太尉慌忙出来迎接,请到厅上坐定。
高俅作为徽宗的大红人,虽然同是太尉,他的分量重,得到了陈太尉的巴结。
陈太尉就像橡皮泥,软弱,随人捏。蔡京,高俅安插人,他接受。到了梁山,陈太尉除了例行公事,没有主见,旁边张干办、李虞候,哼哈二将,实力抬杠,喧宾夺主。
引用:水军头领准备大船傍岸。吴用传令:“恁们尽依我行,不如此,行不得。”
宋江安排人接待招安使者。吴用这句话意义不明,他是对下属众多头领传令,而且有反对声音,想要“不如此”,吴用把反对派压下去。具体干嘛?有两种相反的猜测:
1.
2.
因为这一回,大多数好汉都忍让陈太尉等人,唱反调的只有7人,“恁们”是指大多数人,第一种解释更符合。
引用:太师随即叫请童枢密、高、杨二太尉都来相府,商议军情重事。
奸臣同盟和梁山作对,阻挠招安。而从结局看,招安恰恰是杀死好汉的利刃,奸臣帮了好汉。梁山内部阮小七,李逵等人也给招安捣乱,和奸臣们殊途同归。
引用:制曰: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五帝凭礼乐而有疆封,三皇用杀伐而定天下。事从顺逆,人有贤愚。朕承祖宗之大业,开日月之光辉,普天率土,罔不臣伏。近为尔宋江等啸聚山林,劫掳郡邑,本欲用彰天讨,诚恐劳我生民。今差太尉陈宗善前来招安,诏书到日,即将应有钱粮、军器、马匹、船只,目下纳官,拆毁巢穴,率领赴京,原免本罪。倘或仍昧良心,违戾诏制,天兵一至,龆龀不留。故兹诏示,想宜知悉。宣和三年孟夏四月四日诏示。
第一次招安失败的关键还是诏书。招安好比大宋集团招人,梁山应聘。张干办作威作福,阮小七偷换御酒,这些是小难,好比面试官放出的刁钻问题。双方谈不拢的是薪资待遇,好比梁山好汉应聘做项目经理,大宋却只想让他们看大门。
诏书全面反映了对梁山的轻视。它先讲文武并用,就是说文的不行,就来硬的,又讲仁德,好像招安是捡了梁山这条流浪狗,在做好事。诏书威胁梁山投降,没有谈判的诚意。诏书没有保证好汉的待遇,只是既往不咎。
大宋想要低价收购梁山,梁山不肯,只好作出业绩逼大宋肯定自己。一场国家级的军事互怼即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