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是怎么传入我国的?

标签:
杂谈 |
在吕宋岛,陈振龙见当地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他联想到家乡时常灾害,食不果腹,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并出资购买薯种。
1593年农历五月,陈振龙密携薯藤,避过出境检查,经7昼夜航行回到福州。
当时正值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推荐这种适当性很强,不与稻麦争地,耐旱,耐瘠薄的高产粮食作物。
陈振龙父子根据金学曾觅地试种的建议,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甘薯收获,可以充饥。
金学曾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他又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我国第一部薯类专著《海外新传》,宣传甘薯好种、易活、高产的优点,并传授种植方法。
在金学曾的鼓动下,福建各县如法推广。种甘薯的地方,灾害威胁都大为减轻。
福建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甘薯改称“金薯”,因其由外国引进,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后来我国北方又称“地瓜”。
后来,陈振龙后代又传种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又撰《金薯传习录》传世。清代,金薯种植推广到全国各地。
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的功绩,福建人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清代道光年间,福州人何则贤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为纪念。陈振龙被称为我国的“甘薯之父”。
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