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行南至,阴极复生阳

标签:
杂谈 |
冬至 |
日行南至,阴极复生阳
寒冬初启,数九消寒
冬至时白昼虽已至最短,但是冬至的温度并非为最低值。此时地表尚有“积热”,真正的严寒还未到来。阳气开始汇聚并不意味着天气转暖,冬至日之后,才真正进入“数九寒冬”。今年冬至前后寒意明显,最强寒潮刚刚结束,我国东北、华北多地最高气温再创下半年来新低。本周新一股冷空气即将来袭,南方多地气温也将降至近期最低点,最低气温0线将向南推进至贵州南部至华南北部一带,我国江南、华南等地也将继续体验常年“三九四九“”期间的寒意。快来查看中国天气出品的“全国冷冻地图”,看看你所在地处在“冰箱模式”的哪一层吧。
图片来源:中国天气网
农耕社会时冬日最闲,长冬寒冷难耐,有“熬冬”一说。为了度过漫长的冬季,古人根据“数九”创造出多种民俗文化活动,如九九消寒歌和九九消寒图等。所谓“数九”,即是从冬至逢壬日算起(亦有一些地方说法是从冬至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至“九尽桃花开”,寒气已尽。九九消寒图就是以图画或文字的形式标志由隆冬向暖春的转换。数九仪式让每一个日子都值得珍重,把寒冬转变为含有美好寓意的进程。
冬至三侯,阳气始萌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强盛,当土中的蚯蚓感受到微微阳气,头开始转而向上,但身体仍然蜷缩。而蚯蚓结,则描绘的是蚯蚓的身体像打了结的绳子。
【“麋”,俗称“四不像”。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鹿的角朝前长属阳。冬至时阴极阳生,麋感到阳气,头角会自动脱落。而今据现代专家观测,“麋角解”并不仅仅发生在冬至时节,从冬至一直持续到惊蛰,年老与年轻麋鹿先后解角。
【虽然地表严寒,但阳气初生,山中的泉水已经暗暗开始流动,具有温热之感。冬至到来,水也变得活泼动人。
冬至三候,展示了古人在天寒地冻对物候变化的灵动捕捉。这包含了动态的想象,也描绘了一幅阳气萌生的画卷。《淮南子》中记载:“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阳气虽看不见摸不着,却是万物生长的源动力。冬至之际,阳气默默地为万物复苏做着积累与铺垫。
隆冬休憩,补阳蓄力
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作为万物始成的重要节点,备受古人重视。北宋时期散文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唐宋时期设有冬至节,放假七天,与年节相同。在这个阴气至极而一阳始复的时刻,人们以各类仪式庆祝,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冬至文化。
饺子也是冬至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吃水饺”是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每年农历冬至,不论贫富饺子必不可少。冬至吃饺子,源于“医圣”张仲景施药壮举。张仲景熬制“祛寒娇耳汤”为百姓医治冻疮,后人感念其救死扶伤恩情,从此在冬至这天都要包一顿饺子吃,并且留下了冬至这天“吃饺子不冻耳”的说法。
除此之外,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有的地区还有吃羊肉的传统。数千年的发展,冬至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节气养生方面,冬至饮食以养阳和驱寒为重点,注重温补,如多食用羊肉,龙眼肉,芝麻等温而不散,热而不燥的食物。让我们一起看看《冬至物候物产地图》,这次又推荐了哪里的特色物产吧。
图片来源:《二十四节气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