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陈俊(左)——443岁
陈俊(881年-1324年),字俊,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人,生于唐朝僖宗中和辛丑年(公元881年),卒于元朝泰定甲子年(公元1324年),享年443岁,是历史记载中最长寿的人。
当年,陈俊行医到江西,看见汤泉村(今称永泰县梧桐乡汤埕村)山青水秀,温泉遍布,好山好水,就留下。陈俊为人正直,乐为乡里做好事,受到乡人的敬重。到了晚年,他无法自食其力,后来,老人年岁不断增高,肌体逐渐萎缩,身躯变得愈来愈小,"形如小孩"。陈俊活到四百多岁的时候,整个体重,只剩下不到5斤(2.5公斤)。行动十分不便,于是众乡邻就用麻竹编制了一个特大的菜篮子装着老人,由供养人轮流抬着进出家门,因此乡邻们,汤泉村人看到陈俊老人这样高寿,感到非常稀奇,都把他当成世间宝贝来供养,甚至是当成神明附体来看待。平时,乡亲们连到田间劳动,怕老人孤单,都喜欢把老人带到田边地头,一边劳动,一边与之聊天,饿时喂以人乳,彼此之间关系非常密切。
3、刘慧昭——290岁
慧昭和尚,男,526年生,815年卒,终年290岁。常年在开元寺,生性孤僻,经常修行禅定,面貌比较清瘦,看起来弱不禁风的样子。不过他喜欢预言别人的祸福,而且每言必中,非常神异。
4、李庆远——256岁
李庆远(又名李清云)是中国近代最长寿的人。《李氏族谱》记载他生于1677年02月26日(康熙十六年),卒于1933年05月12日(民国二十二年),享年256岁,著有《养生自述》。他在100岁时曾因在中医中药方面的杰出成就获政府的特别奖励,200岁时,仍常去各地讲学,这期间他曾接受过许多西方学者的来访。
5、张三丰——218岁
张三丰出生于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也就是宋朝。
张三丰(1247年—1458年),本名全一,字君宝,号三丰,南
宋末明初道士,辽西懿州人(或为福建省邵武人。据武当山道教中人相传,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修道,供奉玄天上帝为主神。另据现存武当派武术各分支派传人及弟子相传,亦是武当派武术的开山祖师。
清道光年间,出现一位名叫李西月的人,自称遇张三丰亲授秘诀,讲道纳徒,活跃于四川乐山一带,创立了当时最大的道派之一。
张三丰晚年把火龙真人隐仙派法脉传承,传予太和四仙中的杨善登,杨善登亦是千师仙道派的开山祖师,直到清末千师仙道派部分传承因为战乱丢失,苏齐把民间道教混合进来,并易名千师仙馆,现时千师仙馆由千师三子发展到有五个分馆。
6、吴普——200岁
吴普,广陵郡人(今江苏扬州一带)。字号及生卒年不详。吴普曾经跟随华佗学医,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他擅长五禽戏,据说活到九十多岁,仍然耳聪目明。著有《吴普本草》,其书分记神农、黄帝、岐伯、桐君、雷公、扁鹊、华佗、弟子李氏,所说性味甚详,今亦失传。
7、冷谦——150岁
冷谦为明初道士。生卒年不详。字启敬,或曰起敬,道号龙阳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或曰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或曰武陵(今湖南常德)人。
道士行藏不详,现存记载仅见其从事音乐、绘画之事。《明史·乐志》载,吴元年(1364),明太祖"置太常司,其属有协律郎等官。元末有冷谦者,知音,善鼓瑟,以黄冠隐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市)。召为协律郎,令协乐章声谱,俾乐生习之。……乃考正四庙雅乐,命谦较定音律及编钟、编罄等器,遂定乐舞之制"。
8、蓝祥——145岁
蓝祥(1668~1813)蓝祥,瑶族,寿星,今福龙乡龙侯村的他屯人。蓝世居大石山区,一生经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
嘉庆十五年(1810),蓝祥142岁时,仁宗皇帝曾作诗并御笔褒奖:“星弧昭瑞应交南,陆地神仙纪姓蓝。百岁春秋卌年度,四朝雨露一身覃。烟霞养性同彭祖,道德传心问老聃。花甲再周衍无极,长生宝籙丽琅[王函]。”清人梁绍壬著《两般秋雨庵随笔》第八十二页寿星条载:“……庆源(按:为庆远之误)有蓝祥者,年一百四十四岁,乡人耕作自安,不谙朝典,叔祖(按:即庆远府知府梁宝绳)为祥请旌褒,恩赐六品顶带,并设宴府堂以待之,其曾元扶掖而来,耳目无翳障,饮啖过人……”。
据《庆远府志》载,蓝祥于嘉庆十八年(1813)无病而逝。
嘉庆十八年,庆远知府将御制诗真迹全文镌刻两碑,分别立于城东百花亭左和永定土司署左(今石别乡永定村三寨屯)。百花亭左之碑早毁,立于三寨之碑,已移于白龙公园,保存完好。
9、汤云山——141岁
清朝乾隆年间,湖北江夏的汤云山已经活了141岁,他还被乾隆御赐牌匾“再阅古稀”,他是当时民间远近闻名的寿星,人们对他非常尊敬。
据记载,汤云山是一个性格非常开朗的人,他的一日三餐都非常有规律,而且多年从来没有变过,相对来说饮食比较清淡,没有大鱼大肉等习惯,当时,年过百岁者赐坊银90两,年龄越大赏赐越多,所以他足足得到了赏银120两。
10、姜子牙——139岁
姜子牙(?—约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师尚父、吕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
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