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高尚家园,沿公路向北约三里,再往东走约二百步,有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四合院,青砖灰瓦,门楼匾额题曰“禹溪望苑”四个字。门前是照壁,书有毛泽东词《卜算子·咏梅》一词。大门紧闭,不得探知其中面貌。门侧有一铜牌,写有“北京西城蔬菜基地”字样。再往东,小院的东面,是一大片蔬菜大棚,这便是蔬菜基地的由来了。
数了数,大约有20个大棚。但是,一眼望过去,却是满目疮痍,大部分的棚都坍塌了,骨架断的断,弯的弯,横七竖八地躺在那儿。大棚区见不到人影,我与老伴就只管往里走,一边走一边看,一边叹息:这么多大棚,需要投资多少钱?再加上土地承包费等等费用,绝对不是个小数目。眼下正是大棚蔬菜长势正旺的时候,这里为什么会如此的荒凉破败?
再往里走,发现大棚并不是全部荒废,还有几个保存得完好,棚架上罩着塑料布,棚顶上用来苫盖的毛毯卷着,说明最近有人动过。有一座大棚的小门开着,反正没人,我索性钻了进去。没想到,里面居然是另一番天地:这里温暖如春,满眼碧绿,zhong满了一人多高的西红柿。西红柿长势还不错,枝叶茂盛,缀满了大大小小的果子。只是尚未成熟,都是绿的。地上湿漉漉的,显然刚刚浇过水。我赶紧掏出手机拍照。
正拍得起劲,忽听外面有人说话,我赶紧出来,原来是一个五六十岁的男子。我以为他是这里的主人,就上前搭讪。经过交谈,得知他并不是老板,而是老板雇来打工的。他说,现在有五个大棚种了西红柿,他负责管理这五个大棚。
我问他,这么多坍塌的大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不收拾一下种菜?他说,这些大棚都是去年下雪被压瘫的,老板想收拾,可是没钱了。据他介绍,大棚是支家务村两个老板建的,他们在村里都有工厂,赚钱不少。后来,与北京合作投资建了这片大棚。开始两年还好,不赚钱,但也不赔钱;后来改种桃树,还是不成器;再后来承包出去了,
一直这么不死不活的,直到去年这场大雪,一下子就压垮了。北京方面不再投资,资金链断了。今年,捡着好一点的大棚种了西红柿,估计春节期间能上市。他说,你们来的时候,两个老板刚刚离开,说计划过几天再种几棚甜瓜。
在回来的路上,我还一直对着老伴叹息,这么大规模的大棚被闲置,太可惜了。当初,应该属于北京的菜篮子工程。这两年闹疫情,北京的菜市场缺货,如果这大棚搞得好,肯定会赚很多钱。如今,不但不赚钱,肯定还赔钱。即便闲置,也得给这些土地的主人承包费吧?据刚才那个男子说,两个老板因为还不起帐,进去过一回了,刚刚回来没几天。看来,做生意没那么简单,天时地利人和,差一样也不行。
回来又路过那个四合院,发现墙的东面有一个用丝网建成的鸟舍,里面居然还养着一公二母三只孔雀。估计是当初准备搞采摘旅游,用来吸引游客的。在这冷冷清清的地方,三只孔雀是个稀罕物,但没有观众,它们也失去了开屏的兴趣,咕咕地叫着,百无聊赖地在里面转悠。我逗了逗它们,它可能知道我不是买票参观的游客,不屑于理我,我只好知趣地离开了。
202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