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到关于“高官”来历的另一个版本。
据说
,乾隆下江南的时候,曾经路过高官,中午在一家饭店打尖。店家看出此人不是寻常人,等乾隆吃完了饭,就问起他的身份与来历。乾隆没有直接回答,在饭店点菜的纸上写下“高官”二字,哈哈一笑,扬长而去。等店家醒悟过来,乾隆早已不见了踪影。店家把写有“高官”二字的那张纸赶紧珍藏起来,并把“高官”两个字刻成匾额,张挂在店里。南来北往的人们见了,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高官”了。据说,有人在文革前还见过这块匾额,经过十年浩劫,匾额也不见踪迹了。
这个传说可不可信?我有点怀疑。因为乾隆下江南走的都是水路,高官距沧州百十里路,没有特殊原因,不会轻易到这里。我倒是在《仲思枣传奇》里提到过,乾隆下江南的时候路过沧州,驻跸于沧州的朗吟楼。纪晓岚为了让主上高兴,向他推荐了已很罕见的仲思枣。这仲思枣来自于纪晓岚的老家沧县(当时属于献县)蒲洼村张家。乾隆品尝之后很高兴,一定要去看看这千年贡品的原生地,第二天,乾隆就到了蒲洼村。早已接到消息的张家,诚惶诚恐,赶紧作最高格的接待。等乾隆巡游完枣园,就在张家用膳。张家为此也是绞尽了脑汁,请了沧州最好的厨师。整个宴席都是围着仲思枣构思,菜肴、面点,包括喝的酒,都离不了一个枣字。后来慈禧太后最喜欢吃的红枣小窝头,就是从这里传进宫里去的。乾隆吃得很满意,
纪晓岚顺势恭请圣宝,乾隆书录此前他为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题诗旧作以赐。书毕,意犹未尽,另书《长歌行》一幅。一幅赐予纪晓岚,一幅赐予张家。乾隆走后,张家将乾隆坐过的客厅改名“沐恩堂”,乾隆恩赐的那幅字,一直悬挂在沐恩堂。
至于说乾隆顺路到高官,而且还在小饭店里吃饭,这种可能性并不大。不过,不管这故事是否真的发生过,传奇终归是传奇,在此聊备一说吧。
我感兴趣的是,那店家倒是天生做买卖的料儿,懂得蹭乾隆的热度,把买卖做得红红火火。蹭热度的不仅仅是店家,附近七八个村子都改名为这“高官”那“高官”,其实也是蹭热度。有热度谁不想蹭?就连向来对此不屑的鄙人,最近也在无意中蹭了一回,这就是我最近写的“高官纪事”系列。
“高官系列”写了二十多篇了,在“今日头条”发表后,点击量还蛮高的。很多读者对“高官”二字产生了误读,把高官当做了“高级官员”,以为我写的都是大官的奇闻异事之类,其实这也是蹭了“高官”二字的热度,虽然是无意的。后来想了想,这个“高官纪事”还是要改名,一来避开蹭热度之嫌,二来也不要误导读者。改名固然会导致失去一些流量,但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作文一直是我处世的原则,于是,改为《枣乡纪程》,序号不变。《枣乡纪程》有点俗,但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名字,又不值得来个有奖征名之类,只好权且这样了。
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