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洲,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 白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颗释迦摩尼佛舍利、中华古佛、元代十八罗汉夹纻像等。2001年1月,洛阳白马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首批AAAA级景区。
2016年1月30日游览完龙门石窟,夜宿龙门山下的龙门村民宿,品尝洛阳水席。31日清晨乘公交车返回洛阳火车站,改乘去白马寺的公交车,于10:30到达位于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白马寺镇310国道边的白马寺。
白马寺古建区坐北朝南,为中轴对称格局,布局规整,主次分明。寺内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凉台,两侧还有钟鼓楼、门堂、云水堂、客堂、斋堂、祖堂、禅堂、方丈院等附属建筑。


山门外有两匹石马,左右相对,石马1.8米,长2.2米,头戴辔络,身置鞍鞯,性情温顺,雕工精细,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德浩法师住持白马寺,将石马迁置于山门前。





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台歇山式建筑,双下昂六铺作斗拱。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是寺院佛事活动场所,也是僧人早晚课诵的地方。内供释迦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供养天人、观世音菩萨等塑像。悬挂于大佛殿内东南角的大钟铸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通高1.65米,重二千五百斤;


卧佛殿 玉佛


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为高台悬山式建筑,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3间,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接引殿原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

腊梅花开

进餐途中的僧人



清凉台

藏经阁






藏经阁位于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建于1995年,二阁大小形制一样,重檐歇山式,阁的台基高5米,东西长25.2米,南北宽22.5米,台基为钢筋水泥构架,形成阁的下室。台基上建五开间的重檐歇山式大殿,东西长18.5米,南北宽12.95米,朱漆圆柱,额枋彩绘,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经阁内正中供奉有泰国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藏经阁还收藏有《龙藏》、《中华大藏经》、《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经》、《敦煌大藏经》等十余种藏经,是白马寺僧人阅藏修学的地方;法宝阁内供奉着1993年印度总理拉奥访华时赠送的一尊铜佛像,并收藏有数十种“法宝”。


接引殿




泰国佛殿苑:
1992年,泰国善信瓦塔纳·阿萨瓦先生诣白马寺朝拜后,为增进中泰两国佛教界的友谊,向白马寺敬赠了一尊高7.2米、重8吨的铜质镀金大佛,后又出资与白马寺共同修建一座泰国佛殿,1995年竣工。

















缅甸佛塔苑
缅甸佛塔苑位于洛阳白马寺院古建区西侧,与泰国佛殿苑相邻。整体效果格局整饬,气象宏伟,宝塔巍峨,雕刻精美,庭院规整,碧草如茵。该苑仿曼德勒皇宫样式,南北长108米,东西宽65米,总面积7020平方米。东门为正门。主体建筑缅甸大金塔,仿仰光大金塔规制缩小而建,高32.92米。塔内供奉的4尊佛像均为释迦牟尼佛,东起顺时针依次为佛陀成道相、说法相、布施相、禅定相。殿堂四周墙壁上镶嵌有4块大玉雕,表现了佛陀降生、成道、说法、涅槃四大圣事。还有8块小玉雕,展示缅甸著名的佛塔佛像。大金塔东北方有龙王护佛像,西北方有风动石佛塔。苑内东南方还建有一座小佛殿。


后一篇:神仙居--烟霞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