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八景
(2016-12-14 20:46:14)新安八景
新安在洛阳西,北临黄河,与济源、山西垣曲隔河相望,南与宜阳接壤,西与渑池、义马为临,东与孟津、洛阳市区毗连。新安地处豫西浅山区丘陵地带,地貌概括为“四山”、“三川”。四山是青要山、荆紫山、郁山和邙山。高峰,峪里岱嵋寨海拔1347米。青要山西大塬1385米。荆紫山1829米,丘陵多在海拔400~600米之间。“三川”是青河川、畛河川、涧河川。河流有黄、涧、畛、青、金、磁6条,皆为黄河水系,黄河西由渑池入境,东入孟津,流经37公里。畛河、青河分别于狂口、西沃入黄河。涧河过境42公里,汇金河、磁河入洛河,再入黄河。新安川沟涧溪621条,常年有水者480条,但多小流量,旱干,涝淹。黄河险滩,水流急湍,青要峻峰,荆紫翠岚等是精彩的自然景观。新安是古代长安、洛阳间战略要地,有汉“函谷关”。历代杰人辈出,人文史迹丰富。“八景”是自然景物人文化的撷萃。
清乾隆《新安县志》载“新安八景”有:“芝泉绕泮”、“涧水秋云”、“函谷晓月”、“夷里温泉”、“山飞瀑布”、“天险狂澜”、“荆紫生岚”和“烂柯仙迹”等。
芝泉绕泮,“泮”即“泮池”,即学宫或书院前面的水池。《诗•鲁颂•泮水》笺注:“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以北无水也。”后世振兴学堂,或开师讲堂,遂相袭以为典制,学宫前必有水池,名之“泮池”。此景言县学宫之景。列“八景”首其意在倡学兴文,教化之首要者。清代人称考上县学录为秀才叫“入泮”。新安县城学宫在慕容山下,佳木芳翠,环境清幽。
涧水秋云,“涧水”古名“谷水”,由渑池吴庄入境,流经铁门、城关、磁涧3个乡(镇)至孝水出境入洛阳市,最后与洛河相汇。涧水流经县域42公里,流域面积273.5平方公里,占全县面积24%,是世代乡民赖以生存的富民水。“涧水秋云”意指收获的季节,蓝天、白云、金禾和淙淙涧水的流淌,远古至今,新安乡民在涧河两岸生息开拓,这是美丽的家园。
函谷晓月,“函谷”即汉“函谷关”,在县城东1华里处,遗迹今存。
“函谷关”是京师在长安的秦汉帝国的东大门。秦“函谷关”在今灵宝县故城,汉东徙于此。《汉书•武帝纪》:“元鼎三年(前114)冬,徙函谷关于新安。”后汉人应劭注:“时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为关外民,上书乞徒东关,以家产给用度。武帝意亦好广阔,于是徙关于新安,去弘农(秦函谷关汉改为弘农县——笔注)三百里。”关前筑有“鸡鸣”、“望气”二台,气势宏伟。北魏郦道元(466或472~527)《水经注》载:函谷关“即所谓散关障,自南山横洛水北属黄河,皆关塞也。”据记,对照现地图,与函谷关相连的南北长城,南至宜阳县,跨洛河,接于女几山,北至黄河天险,长约百余里。北周时改函谷关为通洛防。如此天堑雄关历代为皇朝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士贤达们关注,吟咏且维修。1923年国民政府最后一次修葺,关南北长33米,东西宽20米,高18.3米,关楼3层,底层为平垛,中有拱门洞,以供交通。洞门东西各有石刻楹联、横额,皆康有为题写。额:“汉函谷关”,东门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联为: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平垛上周围以雉堞,中为二层城楼。中层四门对开,上层为八角楼,四面开窗,飞檐翼角,八角各有铜铃一。风来铃响,声彻四野,尤在晓月西斜时清辉和铃音,传送着两千多年的“函谷”史诗。
夷里温泉,在新安县城西南近2公里的“暖泉沟”,为北宋名宦钱若水的故里。传说其时高士陈抟希夷先生亦在此隐居,故称“夷里”。山谷有石洞一,深数丈,传说为陈抟憩息处。沟中有温泉一,沙底涌出,珍珠沸荡,水夏凉冬热,浴之爽身去疾。其侧有瓦屋3间,祀“汤王”,乡人到此沐浴者络绎不绝。
山飞瀑布,在县城北20公里的青要山中,称“滴流泉”。
天险狂澜,指县城北30公里的狂口黄河大观。黄河西来至新安,进入一个高峡,称“八里胡同”,壁崖耸立,天河一线,涛声震天,莅临惊魂。狂口是黄河出峡口,每当夏秋,黄河暴涨,此时临于狂口则可观黄河的惊涛骇浪,一泻千里,自然之威力,震撼心灵。壮美之物感悟诗人思考自然、社会、人生,重温“天人合一”,“道之大”的古人思想。
荆紫生岚,“荆紫”指以县城北30公里的荆紫山,北临黄河,南流青河,西接群峰,是熊耳山东脉尾处最高峰,海拔829米。荆紫山两壁陡峭,峰峦突兀,茂林葱笼,夏秋之季,烟岚如带,云雾霞飞,是一丽景。
烂柯仙迹,是县城西南,铁门镇南3公里的烂柯山。烂柯山南麓有一岗峦突兀,它背依群峰,面对清流,人称棋盘山。《述异记》载:“晋王质入山采樵,见二童子对奕,童子与质一物如枣核,食之不饥。局终,童子指示曰:‘汝柯烂矣’。质归乡里,已及百岁。”
棋盘山为水成岩堆积,色灰褐,中有细孔,能引水,民间称“上水石”。棋盘山麓有一天然石洞,高近3米,宽约2米,传说为王乔化石成仙处。洞口上方刻“逢师一着”两侧有历代碑刻。王乔洞西200米处有洞真观。元大德年(1297~1307)建,主殿三清殿,木构歇山,至今保存基本完好,具有很高的古建筑文物价值。院内古柏扶疏,环境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