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学经典--《孔子学问的核心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说》

(2017-01-10 09:46:32)
标签:

读经教育

国学

教育

儒学

育儿

 


孔子,公元前五五一年生于鲁国陬邑。其先祖是宋国贵族,但到孔子出生时,家道早已衰落。然而孔子自小就表现出对传统礼乐文化的热爱,《史记·孔子世家》说他“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从现代心理学来讲,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爱好等)的总和称之为个性,一个人个性的形成,是在个体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通过社会生活实践而形成发展的,先天素质与后天修养是相辅相成的。

 

从幼年到出仕前,孔子都生活在清贫之中。青年时,为维持生计,他当过管理牛羊的承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等。(见于《孟子·万章下》、《史记·孔子世家》),这使他学会了很多本领,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一般人在困苦的境遇里,会产生怨恨的情绪,而孔子对生命充满了热爱。这个生命并非单纯自我的生命,而是个体融入自然、社会的生命。《论语·述而》载:“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引洪氏之语认为,孔子在少年时生活困苦,为了生活和祭祀,有时不得已从事渔猎活动,即便如此,他也不以网捕鱼,不射宿眠的鸟类。因为尽物而取、出其不意,违背仁人本心。据《礼记·王制》的记载,三代时的农林渔猎活动都是有季节限制的,而且不杀幼兽、不取鸟卵。

 

天子不合围,诸侯不掩群。……獭祭鱼,然后虞人入泽梁;豺祭兽,然后田猎;鸠化为鹰,然后设罻(wèi)罗。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昆虫未蛰,不以火田。不麛(mí),不卵,不杀胎,不殀(yǎo)夭,不覆巢。

 

三代先王认识到了人类的可持续性生存的问题,为爱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作出这些制度规定。孔子将三代的优秀传统升华为宇宙生命的意义来理解,形成了他的仁人之心的思想境界。

 

关于孔子求学的情况,流传下来的材料都是片段的。《论语·为政》中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是说他自十五岁就已经确立了学习的目的,而学习本身则在其幼年时就已开始了。孔子并不是为了谋生而被动地学习,更多的是有意识地、超功利地、利用一切机会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论语》中还有些材料反映出孔子虚心学习的态度,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速而》)“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此外《论语》中还有很多关于孔子与弟子讨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的记述,也可看作孔子自己在治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除《论语》外,其他史籍也记载了孔子治学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如《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郯子来朝,孔子曾向他请教少昊氏时代的官制,事后孔子感叹地对人说:吾闻之,天子矢官,学在四夷。《史记·孔子世家》和《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曾向师襄学琴,以及到周东都洛邑问礼于老聃。当然关于孔子适周及问礼于老聃的确切时间及是否有此事件,考据学家们还有许多不同看法,但孔子念兹在兹地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是不容置疑的。

 

孔子在当时以博学闻名于世,但他主观的意图并非恃此以求闻达。《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识得土怪坟羊、防风氏之骨、肃慎之矢引起人们惊羡。这可能是司马迁受汉人神秘学风的影响所致。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的学问都是关于做人的学问,其学风是极为平实的。达巷党人赞叹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孔子却向弟子们解释:“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论语·子罕》)他反对工具化的人生观,而是追求自我人格的完善。由上述材料可见,无论是与孔子同时的达巷党人,还是汉代的博学之士,都未能领会孔子学问的真髓。

 

《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此处所谓之“学”,究竟是什么?

 

关于“学”字,经学家们的解释历来不同。东汉经学家王肃认为:

 

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何晏《论语集解》)

 

这里是将理解“诵习”,即将“学”理解为学习某种知识。而朱熹将“释为”,认为孔子所说的“学”意在践习人性之善。他说:

 

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span>论语>》集注卷一)

 

这样我们见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孔子所谓的“学”是学习知识,一种认为是指践习人性之善。这两种观点哪一种对,只有《论语》的本身说明才是最权威的,《论语》中关于学习的论述是非常多的,从中很容易看出孔子的本义: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

 

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好学指的是正确的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子夏说: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学而》)子夏对“学”的阐释也是与孔子一致的。由此可见朱熹对的把握是正确的。王肃虽与《论语》产生的时代相对较近,但却未解《论语》字之义。

 

由上述可见,孔子注意学习传统文化,其目的并不仅在学习一些知识,而是通过学习来认识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永恒的道德价值,从而体认生命的意义,端正人生的态度,成就伟大的人格。


(文章摘选自姜广辉主编的《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第三章P131-134。版权属原作者所有)

http://s2/mw690/006w4RPNzy77S1976wx31&690


http://s5/mw690/006w4RPNzy77S1aXfLu64&690

http://s15/mw690/006w4RPNzy77S1c9ljE6e&690

服务热线:13168363540 谢老师(同步微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