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理论下的小学生英语课堂话语输出策略思考
(2016-07-18 15:20:55)分类: 课题论文 |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在自然的或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有意识学习或无意识吸收掌握母语以外的一门语言的过程”。具体说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日常交际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与说本族语者的直接交往而学习第二语言;二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习得,即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而学习第二语言。国外二语习得理论研究最有影响的有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Long的互动假设理论以及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
在二语习得理论中,美国语言学家S.D. Krashen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著名的二语习得理——“五大假说”,其中包括:(1)习得—学得假说,启示我们外语学习和母语习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外语学习理论不能照搬母语习得理论。(2)自然顺序假说,告诉我们教师要多提供给学生接触真实目的语材料的机会,如先听后说,先读后写等(3)监控假说,此假设认为只有“习得”才能引导学生“开始”用第二语言来表达,只有靠习得才能培养起语感,才能流利地、顺畅地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而语言学习只起监控作用(monitor)——用学会的语法规则来检查语言的准确性。这种监控可以发生在写或说的之前或之后。这一假设设定学习结果能对语言的正确性进行一定监督功能,而且强调对学生错误的“监督”应恰到好处,不宜过急或过多地问,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上的实际活动。(4)输入假说,这一假设教我们怎样习得,这在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回答了理论上、实践上如何习得语言的问题。学习者接触的语言材料(input)应略高于学习的现有水平,即i+1。当习得者习得了一定量时,习得语言自然冒出。(5)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认为,情感因素起着对输入进行过滤的作用。情感因素因人而异。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情感过滤假说”做了细致的描述和论证,同时也对输入假说的重要地位予以了肯定。他认为输入假说“也许是当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惟一最重要的一个概念”(Krashen 1982:9),因为它回答了语言学习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即怎样习得语言,尤其是外语。专著《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中,Krashen将他的五大假说进行了汇总。
Swain(1985)则指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同时“在某种条件下,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其方式不同于输入,但却可以增强输入对二语习得的作用”。
1、以生为本,营造氛围,达成积极输出的情感体验
Krashen在他的情感互动假说中强调: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习得。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的“吸收”(intake)。情感因素起着阻碍或促进输入传到大脑语言习得器官的作用。克拉申把情感因素分三类:(1)动力:动力大的学生习得更多;(2)自信心:自信心强的人习得更多;(3)焦虑程度:焦虑程度低有利于第二语言习得。在小学英语学习中,课堂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场所。所以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营造宽松愉快的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情舒畅,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歌曲、歌谣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用猜谜,表演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片段1:选自林丽老师全国赛课一等奖《Jobs》课例)
T: Hello, boys and girls.
T: Today I a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Now let me tell you something about me using a rhyme. Listen!
My name is May.
I’m your teacher today.
I like cake because it’s yummy.
I like flowers because they are pretty.
I like pigs because they’re lovely.
I like my job because it’s exciting.
(教学片段2:选自《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 5 Seasons Part A)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S1: It’s fine.
T: 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yesterday?
S2: It was fine.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Spring in Yangzhou?
S3: It’s warm and usually cloudy.
T: Which season comes after spring?
S4: Summer.
T: 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
S5: There are four.
T: Which season is the last season of the year?
S6: Winter.
在教学6B Unit 5 Seasons时 free talk 中就用两种不同时态的句式询问学生已学的句型,且“天气、季节”等相关知识都是学生已会的旧知。在一连串的话轮的交流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的语言信息输入量特别大,有效地再现了学生已学的相关知识,学生也在交流中建构了语言信息。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创设英语环境,增加可理解输入量。如,在教室开辟英语角,张贴英语标语,展示英语小故事,组织阅读英语报刊,收听英语广播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语言输入。
T: Well, we have learned a lot about the holidays. What’s your favourite holiday?
Ss: My favourite holiday is….
T: When’s…?
T: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t/ on…?
T: What’s …’s favourite holiday? Do you know? You may ask him/her.
S1 asks S2
在这段师生交流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答语有效地运用了本单元地重点句型,避免了为复习句型而呈现句型的单一活动形式。同时教师由What’s his/her favourite holiday? You may ask
him/her.实现了话轮转换,由单一的师生活动转化为生生互动,呈现了循环上升的话轮体系,由学生的发问,教师的回答引出了下一个话论,师生间建立了互动话轮,从而达到师生间的共识、共享、共进。
Long在他的互动理论指出:在双向交际中,当一方无法理解另一方的话语时,会随时告知对方,这将促使双方进行意义协商和互动调整。根据这一理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纠正反馈语和学生的回应构成双向的语言交流,教师积极适时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问题,从而促进他们的二语习得。教师的纠正反馈语即教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包括回答问题、 演练、操作等)所作的简短评价以及用姿态和表情所给予的种种暗示, 它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但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出现一些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尤其是小学生,如果有错必纠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交际的焦虑感。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有效的纠错策略,对一些因紧张引起的表达错误可以暂时放过,不打断学生语言表达。对一些普遍性的错误,可以集中时间进行纠正,前提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参与积极性,以免抑制语言的习得。
(教学片段4:选自沈峰老师《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8 教学片段)
T: look, I have a big bag. What do you have?
S1: I have an English book.
T: Boys and girls, what do you have?
Ss: We have an English book.
T: You have only one English book?
Ss: No.
T: what do you have?
Ss: We have English books.
T: Yes, you have English books. You have many English books.
在这里,沈峰老师充分采取了正确有效的纠错策略。当学生说出了We have an English book.这样一个不正确的句子时,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出这里的语法错误,而是从语言学的角度,采用诱导法,通过提问You have only one English book?引导学生更正自己的错误,事实证明,这种
纠错方法是正确有效的,学生立即明白了错误所在,自主更正了错误,正确理解和得体运用了语言。
5、设计任务活动,提供多渠道的话语输出途径。
Swain 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出假设认为学习者要想达到更高的语言水平及应用语言的能力,可理解性语言输出是必不可少的。成功的第二语言学习既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又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出,输入与输出不可分割(Swain ,转引自陈艳2003)。因此,单纯为学生提供知识还不够,还需要设计多种形式的任务活动并注重活动的趣味性,理解性,可行性,模拟真实的语境,在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语用能力,即输出语言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语言的有效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