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初学校组织语文老师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越来越感受到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学习后的几点感受:
一、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
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在教学进程中,我们教师要依据标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
语文基础。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
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二、语文教学特别要注重字词教学和阅读教学
如果学生在低年级段不打好识字基础的话,对以后的学习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识字教学体现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教学,如果学生在低年级段识字基础打不牢,必然拖阅读、写话、习作的后腿。很多高年级段的语文老师常常忽视了字词的教学,抱怨低年级段的老师不抓好。这种想法就错了,试想想,一篇课文要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字词掌握得不好就很难进行了,只有掌握好了字词,写起作文来才不会没话好说,或表达不出自己的情感。因此,字词教学不仅仅是识字教学,我们应该在识字中,在阅读中,在习作中体现着字词教学,这样才能体现出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古人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阅读量增加到200万字。学生除了读课本外,还须读更多的课外书。课本上的文章自然要求读熟,课外书也要求学生认真仔细地读,读懂主要内容。因此,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文章,摘录好词佳句,充分利用谈天说地的时间,交流读后的感受和体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熟读中掌
握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中心,读时要求中心明确读准字音,掌握节奏,读出感情,语言连贯,表情自然,动作得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单靠每学期书本上的八次习作,是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的,必须激励学生进行更多的练笔,每周都写,甚至每天都写,并且适当指导,简要讲评。这样,对学生提高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在每天的家庭作业中,不时穿插日记,或学完一篇课文谈谈感想,或仿写一篇文章等等。只要学生写了,我们老师就要认真看,对感受深的或优美的地方画上红线,表示肯定,适当写出鼓励性的评语,并且每天拿到班上读,和其他学生共同分享;课前几分钟进行口头作文,用几个词语说一段话,说一精彩片断,或用一段话描述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场面等等。经此不懈地努力,学生增强了自信,激发了阅读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水平。
这次学习带给我最深的体会就是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同时又是一门高超的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不断地去反思,不断地去提高。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和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