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妈呀,还是老师呢”(下)
(2022-08-19 17:42:59)
标签:
家庭教育 |
分类: 教师家教故事 |
家教分析:故事《“啥妈呀,还是老师呢”》里的妈妈身上最大的问题是,对孩子缺乏“耐心”。面对孩子的退步,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只顾自己焦虑,一味数落孩子:“你看看你考试成啥样了……”,一味地大道理说教:“你给我听着,你再这样下去,上重点高中就没有希望了,上不了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以后的以后就过不上好生活,你这没肝没肺的家伙。”这些数落和说教完全是废话,除了引起孩子厌烦起到伤害孩子的作用以外,不会起到多少积极的教育作用。之所以说他是废话,是因为孩子听了这些话并不能弄清楚“退步”的原因,也不能弄清楚如何才能止住“退步”的势头,对于孩子如何走出困境没有任何帮助。不仅如此,而且还会使孩子更加“着急”,进而造成母子“争吵”——亲子关系紧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不仅不能改变孩子,而且还会使家长威信扫地。因为孩子在学习退步或成绩不佳时大多都渴望家长能切实地帮自己一把,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走出因退步或成绩不佳造成的郁闷焦虑困境,而不是对孩子实施不能帮助孩子解决任何问题的数罗、说教。大量的教育案例表明,数罗、说教对孩子来说只能是雪上加霜。
除了缺乏“耐心”,故事中的教师妈妈还有只注重“学习”、与丈夫教育理念严重冲突的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造成教师家庭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历等条件类似的人群中,家庭教育最不得力的三种职业是“军人、警察和教师”,“参与调查的75%的教师认为比起其他行业,自己在教育子女上并没有优势。54%的教师认为自己陷入‘教不好自己子女’的困境,教师在教育自己子女时反而容易出现‘灯下黑’现象。”笔者身边就有一些教师一谈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哀叹 “生不如死!” “灯下黑”现象往往在孩子考试成绩退步时凸显,所以,上面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教师家庭教育“灯下黑”的案例。
笔者从整合自己40多年教育实践、教育积累和自家的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中体会到,造成教师家庭教育“灯下黑”的原因,除一般家长普遍存在的原因外,身为教师的家长自身还有特殊原因:比如,缺乏耐心,家教知识缺乏,要求过高,对孩子成绩波动特敏感,教师角色与家长角色混淆,不注意教师这个社会角色与家长这个家庭角色的切换,家庭是讲亲子感情亲子关系的地方,不是讲“师道尊严”的地方。“下次再考成这样,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妈的脸往哪儿放呀……”这个教师和一般家长相比特有的“面子”,使当教师的家长更加焦虑,于是教师身份就会给孩子造成更大的压力。求稳心态对孩子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权威意识”压抑孩子的好奇心等等。其中“缺乏耐心”最为普遍且危害最大。教师在指导学生家长时对“冲动”的做法往往也持批评态度,但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时都能看清楚,可一旦发生在自己身上就犯糊涂;在指导自己的学生时很有耐心,回到家里指导自己的孩子时往往表现出不耐烦。正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医不医己,父不教子”“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儿”。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少是因教师负担过重造成的,一天的工作下来疲惫不堪,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兴致荡然无存,自然没有耐心的状况就会出现。不过,不论是一般家长还是教师,造成家庭教育失败“总根”皆因家教知识缺乏。
家教启示:好在故事《“啥妈呀,还是老师呢”》的作者能够及时反省:“一个当老师的妈妈就该只关注孩子成绩不好而不去过问他考差的原因吗?”……。是的,作为当教师的家长一定要向故事作者学习,像她那样,做到为师之道贵在自省。虽然自己是专业的教育者,但不见得具有丰富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技能;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和学科专业知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有自身的优势,如果在再家庭教育领域里加以学习和砺练,必然如虎添翼,略胜一筹,完全可能由“灯下黑”变成“先得月”。收集历年高考状元的资料,我们发现教师子女占了一个很高的比例就是例证,有人发现“2010年,在媒体报道的高考状元中,27人里有14人的父母至少有一位是老师,比例超过一半”。许多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孩子,也有教师家庭的背景。
另外解决当教师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退步容易冲动的问题,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平时考试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非惩罚孩子,让孩子丢人。在孩子考试成绩退步时,家长要做的不是说笼统的“废话”“冲动”“火上浇油”,而是耐心地了解、同情、理解孩子的“着急”,然后心平气和的和孩子共同具体研究成绩不佳的试卷,针对具体的错题帮助孩子找到错因,找到正确做法,当场把它做对,并指出以后学习的具体注意事项。这样做不仅让孩子具有实实在在的收获、进步和成就感,达到考试目的,还能使孩子对学习的好奇心、兴趣不被压抑,使孩子具有好心情,让孩子在家长尊重帮助和自己收获进步的快乐中发现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