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她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她怎么就不学习呢?”
(2022-07-06 16:02:13)
标签:
家庭教育 |
分类: 日常家教故事 |
“我为她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她怎么就不学习呢?”
家教故事:
家教分析:“老师,我怎么也想不明白,我为她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她怎么就不学习呢?”这种情况绝非个案,这是许多家长的无奈痛苦之问,这是他们不会爱孩子以爱孩子为借口“害孩子”的常见具体表现。关于这个常见问题,除了老师“她为什么要学习呢?不学习不是照样有这么好的生活吗?”这个能让家长“明白”的回答外,笔者还想说,在物资等条件上对孩子过度关怀会使孩子变得自私、无情、懒惰、无能、粗暴,是“害孩子”的溺爱,不仅不能在物资等条件上对孩子溺爱,而且要高度注意在精神方面立德树人,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孩子健康成长的确需要物资方面的必要营养,但更需要精神方面的营养。否则,孩子就会营养不良,不能正常健康成长。关于如何对于孩子实施成长所需营养输入的问题,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根本就不知道孩子成长还需要精神营养并且还十分重要,二是不知道如何向孩子输送精神营养,三是不知道向孩子输送哪些精神营养,四是把为孩子提供的溺爱之类的“害孩子”的条件误认为是为孩子提供好条件。
很显然,故事《“我为她创造了那么好的条件,她怎么就不学习呢?”》中的家长就是这样的家长,他困惑的原因是:既不知道孩子成长还需要更重要的精神营养,又谈不上如何向孩子输送精神营养,更谈不上向孩子输送哪些精神营养。家长的这种严重缺乏教育素养造成这个女生严重精神营养不良——缺乏远大志向、正确追求、求真务实、明礼诚信、友善助人、孝老爱亲等优良品质。具体的说,不爱学习或者说懒得学习的根源就在于: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众多亲人的宠、惯、疼、溺爱、包办代替等少有精神含量的“错爱”中,她过惯了养尊处优、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劳而获的生活,什么都不干习以为常;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无原则地满足,使她失去通过出力流汗的做事体会生活不易的机会,没有生活技能养成的机会,养成不会做事、不愿做事、不知做事、不劳而获的坏毛病;变得没有感恩之心、价值感和责任感:不把父母当回事,不把父母的渴望当回事,不把父母的养育当回事,不把老师的教育当回事,不会因感恩而发奋进取。这样的孩子怎么可能去干学习这种“苦差事”?这是一个惯坏了的孩子,想改变她是非常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