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应天性,顺应自然

(2022-06-08 18:52:52)
标签:

家庭教育

分类: 教师家教故事

      家教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杨文,作为一位教师,他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没有“灯下黑”,而是“先得月”。她的儿子,22岁的夏杨大学毕业之后,一手拿着英国剑桥大学顶级实验室直接读博的通知书,一手拿着世界顶级银行年薪百万的录用聘书,开始他年轻人生的又一次选择。当人们传诵其走向成功的传奇经历时,不少人也将视角投向了培育这个孩子的母亲——杨文。杨文,曾获全国杰出创业女性中国十大杰出母亲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省教学名师等荣誉。下面是著名教育作家陶继新先生讲述的一段夏杨幼儿时期杨文的育儿故事:

幼儿的夏杨并不是一个讲卫生和守规矩的孩子,这责任不在夏杨,而在杨文。她认为,一个来到世界不久的小生命,更多的是要享受自然的快乐。这个时候施以太多的规范,会约束他心智自由的成长,影响到孩子的好奇心。夏杨好动,不经意便将自己的衣服弄脏,杨文却视而不见;夏杨玩起来花样百出,常常将家里搞得乱七八糟,杨文也熟视无睹。在杨文看来,将衣服弄脏,把家里搞乱,都是小夏杨在挥洒自己的天性,是在探索新的世界。弄脏衣服、搞乱家里与张扬天性、探究世界相比,简直太小了,可以忽略不计,甚至受点小伤,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父母不必大惊小怪。

幼儿探究世界,触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载体。让小夏杨通过触觉感知各种各样的事物,就成了杨文的有意行为。

一天,夏杨好奇地看着红红的西红柿,似乎感到其中有着太多的神秘。于是,杨文就鼓励他用手去抓。结果,西红柿被抓得稀巴烂,可小夏杨的新衣服上却溅满了西红柿的汁水。杨文的祖母看不惯这种“娇惯”孩子的行为,便对自己的孙女批评一番。杨文笑着对祖母说,让孩子触摸形象可感的东西,不但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促进其脑神经的发展。

夏杨在小时候也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在路上走的时候,总是这里踢一踢那里碰一碰,这个小洞挖一挖,那个蚂蚁看一看。也许有的家长觉得这样的孩子太过顽皮。但是,杨文认为,如果站在孩子的视角,就感到这是太正常不过的行为了。因为,孩子对世界万物都充满了好奇感,由好奇进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夏杨的这些顽皮行为,正是其好奇心与探索精神的呈现。家长不但不应当批评和打击,还要给予鼓励与表扬。从小就在妈妈的“怂恿”下顽皮得无所不至的夏杨,就有了常人没有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

孩子好动,不动就不是孩子。可动就必然有不合家长规则的举动。比如孩子因为玩不小心打碎了盘碗,摔坏了玩具,这个时候,杨文对孩子不批评不打骂。因为她认为,一个被摔坏的玩具的价值没有多少,可由此毁灭的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创造力却是值得家长珍惜的无价之宝。

夏杨3岁的时候,信笔涂鸭,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说是鞋垫子,并让杨文为其注明日期,写上“鞋垫子”三个字。杨文听命了儿子的指点,且对他大加表扬,称这是儿子的绘画精品。其实,杨文没有送夏杨参加绘画班,她担心那种临摹会限制了孩子海阔天空的想象力。她认为,不在于孩子画得完整与否,钢笔和毛笔字写得端正不端正,也不在乎获得了什么大奖,而于在隐藏于其背后的那份好奇心与想象力。

夏杨小的时候常常自言自语,杨文认为他在言说一个他感兴趣的世界,这个时候,绝对不去打搅。有的家长在孩子玩得津津有味的时候,非要强迫其停下来背唐诗弹钢琴,做家长认为有益的事情。杨文认为那是对孩子天性的摧残。

杨文认为,孩子做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做的事情是否能够沉淀下对孩子未来发展有益的素质。孩子对某种事情感兴趣的时候,家长应该顺其自然并为之推波助澜,从而使其得到良好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婴幼儿在天性和兴趣驱使下的“动”没有几个是有规矩的,弄脏衣服、损坏物品、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甚至造成孩子受伤等是常见的事。一般家长往往会因此对孩子训斥、制止甚至打骂,更有甚者,一些家长把好奇心驱使下孩子主动帮助自己做事视为添乱而加以制止,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但故事中夏杨的母亲杨文却是“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不“大惊小怪”、“娇惯”、“大加表扬”、“推波助澜”,最大限度地“发现孩子”、“解放孩子”,让孩子自由地“放飞梦想”,他的观点替孩子们喊出了“自由飞翔”的心声。这都是缘于杨文深深懂得孩子“动”的重要性。她的“非常”做法大大保护了孩子的天性——好奇心,较一般家长,杨文的做法为孩子争得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并且这些机会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的,确保孩子不白白虚度浪费美好年华。这应该是夏杨胜人一筹的重要原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著名的六大解放理论:

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

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

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

4、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

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6、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

陶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及挥出来。”

家教启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培养孩子也要顺应天性,顺应自然。作为家长,要明白,顺应天性,顺应自然,不仅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较一般情况为孩子争得更多的成长机会,还能为孩子赢得好心情和成就感。而“好奇心、好心情、成就感”是孩子乐于学习、主动自觉学习的重要内动力。其实,成年人何尝不是如此。所以,家长们要实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夙愿,请仔细反复研读杨文的做法及其教育思想,吃透精神实质,然后结合自家的实际,灵活地学以致用。

故事《顺应天性,顺应自然》中的一句话值得家长高度重视:“杨文认为,孩子做什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他做的事情是否能够沉淀下对孩子未来发展有益的素质。”这说明,“顺应天性,顺应自然”不等于放任自流和溺爱。牵涉到做人、做事、生活等方面的严重不当言行,都不能以“顺应天性、顺应自然”为名,行放任自流和溺爱之实,一定要立即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给以规范。尤其是婴幼儿阶段更应该这样。“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的教育就是一个弃恶扬善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沉淀下对孩子未来发展有益的素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