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父亲教会我守住内心的底线(下)

(2021-03-01 12:21:32)
标签:

家庭教育

父母的眼光

孩子的出路

分类: 日常家教故事

家教启示故事父亲教会我守住内心的底线》给给广大家长的启示是很多的,但他集中的体现在两个字,那就是“眼光”。在“大部分父母都觉得,农民的孩子只能当农民,”农民的孩子上学也没有用,很多孩子学都没上完就退学的情况下,作者的父亲和大部分家长不一样,不仅坚决支持作者上学,而且为了获得有利于学习的环境上演新版“孟母三迁”。虽然每次搬家造成家里的房子一次比一次小,“但换来的是我们学习成绩却越来越好”,这就是作者父亲的眼光——“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眼光。

战国时期的“孟母三迁 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故事作者的父亲上演的新版“孟母三迁”不亚于战国时期的“孟母三迁”。故事《父亲教会我守住内心的底线》被专家和网友评选为“中国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优秀案例”名副其实。因为在现代人中,虽然大都知道历史上孟母三迁的故事,但绝大多数人都是知道做不到,特别是农村人,不仅看不到上学的重要意义,而且许多孩子勉强上两年学,家长给孩子提供的学习环境极差,比如,不关注也不知道怎样关注孩子的学习成长,对孩子的未来缺乏必要适当的期望, “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感非常淡薄,穷孩子富养,手机等电子产品当“保姆”等不良现象盛行,其结果就是“寒门难出贵子”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笔者曾经在农村参加扶贫5个月,对这种令人痛心的现象深有感触。从一般的农村村民到农村党员骨干和村委会干部,基本没有发现对孩子上学有兴趣的,对教育问题他们无话可说,“读书无用论”在他们的观念中根深蒂固,或认为费九牛二虎之力考上学也找不到工作,或认为考上学“家中没人”,就是找到工作拿到的工资还没有初中毕业外出打工的同学拿得多,“比如县高中的×××大学本科毕业也只能拿3000多块,还没有外出打工的同班同学×××拿得多呢”等等,他们的眼光只能看见这些小概率事件,这些狭隘的观念造成贫困被代际传播令人感到悲哀。其实,上学能改变命运才是大概率事件。比如,东乡县锁南镇乔文村姑娘祁琪,大胆冲破传统观念对农村姑娘的束缚坚持完成学业,实现了和城市姑娘一样“优秀的做人、成功地做事、幸福地生活”的人生理想。她深有体会的说:“我希望用学到的知识报答乡亲们,也想让村里的娃娃尤其是女娃看到,读书有用,真的有用。好好读书,女娃可以背着包包、穿着高跟鞋、开着小轿车来上班,可以见识不一样的世界,可以做自己命运的主人。(中国教育报)。

作为连自己姓名都写不好、没有什么学历的农民,能上演新版“孟母三迁”的故事实属难能可贵,意义重大。他让我们看到农村家庭教育的希望,没有学历的农民照样可以搞好家庭教育。只要大家看到其意义并努力学习、践行、推广和传播,他必将成为激起广大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眼光、期望和动力的源泉,更为当今的父母贡献一套成功的教子方案,故事作者的父亲也理应尊为当代父母的模范,在中国大地上理应受到普遍尊崇。

故事作者父亲的眼光不仅在于一反农村的常态全力支持孩子上学,更在于具体如何提升自己的素养,教育孩子怎样上学。我们向故事作者父亲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有必要重温故事作者对父亲的5点高度总结评价:

1、“父亲也总爱给我们讲故事,讲他去过的地方和见过的人,有学问、有学识的人,讲‘有知识就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你想做的事情’这个道理。”

2、“父亲是个尊重知识的人,因为他懂得知识改变命运,他教会了我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3、“父亲是一个开明的人,因为他懂得尊重孩子的选择,他教会了我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4、“父亲是一个诚实守信、顶天立地的人,他教会了我守住内心的底线。”

5、“父亲没有给我传下家财万贯,他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他用几十年领悟到的做人的品质教给了我。

仔细学习分析这5点总结评价,并重温与5点评价相关的故事细节,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每一条都显示如何教育孩子学习成长的深邃长远眼光。故事作者的父亲不仅是农民家庭教育的楷模,也完全可以是有学历家长开阔眼界的榜样。这5点评价完全可以作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教育自己孩子的原则,像故事作者父亲那样,去躬身参考践行。为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下面附上中国教育报文章《村医祁琪:读书有用,真的有用和网络文章父母的眼光,决定孩子的出路的链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打开链接阅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