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读幼儿绘画作品
(2019-12-07 19:26:19)
标签:
家庭教育重视幼儿绘画正确解读幼儿绘画作品 |
家教故事。绘画活动是幼儿喜欢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有些幼儿的作品在我们眼中是并不完美的,有些甚至是近乎荒诞的。如何正确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呢?
我曾经进行过《动物,我们的朋友》主题活动,为了激发幼儿保护动物的意识,我开展了主题绘画活动《没有动物会怎样》。我先请幼儿想象如果没有了动物,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有的幼儿说:“没有了动物,我们就没有肉吃。”有的幼儿说:“没有了动物,就会破坏生态平衡。”我对幼儿的大胆想象给予了充分肯定,然后请幼儿利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孩子们都画得很认真,生动地表现出没有动物的种种后果。小明却画出了许多歪歪扭扭的房子,还有被折断的树木。我看后,以为小明没有理解绘画的主题,于是对他进行了“善意”提醒,并发给他一张新的画纸,希望他能够重新设计自己的绘画作品,但他根本没有理会,依然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中。在作品展示的环节,我先请能力强、绘画效果好的幼儿介绍,并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赞赏。我故意让小明最后介绍自己的绘画作品,暗想他会为自己不搭调的作品和错过重新绘画的机会而后悔。然而,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小明自信地对小朋友们说:“如果没有了动物,就会发生地震。因为有些动物在地震前会出现异常反应。”听完小明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自己对孩子行为自以为是的错误解读后悔。
还有一次,在诗歌欣赏活动《雪花》后,为了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我提出问题:“雪融化后会变成什么?”有的幼儿说:“变成水。”有的幼儿说:“变成小河。”一个小女孩用甜美的声音说:“雪融化后变成了春天。”我为小女孩富有诗意的回答而感动。随后,我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雪融化后的变化,却只见小女孩的画上只是黑色,而其他幼儿的画上都是绚丽的彩色。我好奇地问:“你在画什么?”小女孩专注地回答:“春天呀。”“春天在哪里呢?”“小河里有成群的鱼儿,草地上有穿花裙子的小姑娘。”原来孩子涂色时用了很多种颜色,颜色混合到一起最后竟然变成了黑色。这就是孩子眼中最美丽的春天,这就是孩子最为独特的表现方式。我庆幸自己没有简单否定孩子的绘画作品,而是耐心倾听了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捕捉到孩子灵动的思想。
因此,我要感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对幼儿的艺术创作形成了更为科学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对幼儿的绘画行为有了更深层面的解读。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知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幼儿个性化的自我表现,需要我们的尊重、理解和支持,我们应该保护幼儿自我表现和创作的欲望,呵护幼儿追求艺术美的心灵。对于幼儿的艺术活动,教师能够做的更多是为他们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他们用手中的画笔画出自己眼中的世界。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进行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而是让他们充分享受艺术活动的乐趣。当教师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会对幼儿与众不同的绘画作品有更为独特的解读。如果教师能珍视幼儿的绘画过程,鼓励幼儿大胆表现,正确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理解幼儿独特的绘画行为,就可以把每个幼儿都培养成真正的创意大师!
家教分析。故事《怎样解读幼儿绘画作品》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14年2月23日第3版,作者是张乃艳。故事的作者深有感触地说:“听完小明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为自己对孩子行为自以为是的错误解读后悔。” “我庆幸自己没有简单否定孩子的绘画作品,而是耐心倾听了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捕捉到孩子灵动的思想。”作为专业人员的幼儿老师对待婴幼儿的绘画作品尚且不能正确认识而产生“后悔”“庆幸”,不能把儿童绘画作品的“一时看不懂”视为正常,作为非专业人员的大部分孩子家长来说,对孩子的绘画作品的意义和作用更是不能认真、慎重、正确对待了。事实就是这样。现实中,家长对于孩子的绘画的普遍看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认为孩子是“随意乱画”,“画着玩的”,不当回事,引起不了重视,于是就没有什么回应,好像没什么事一样;第二种是,不顾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对于小朋友的画不圆不方、构图凌乱,就认为孩子的画水平低,以“像”与“不像”,“对”与“不对”作标准来衡量,认为表达很肤浅,不值得一提,所以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没有什么可值得解读的。有调查显示,有72%的家长更关注孩子画的像与不像的问题,仅有38%的家长关注孩子画作的内容是否生动富有想象力;第三种是认为孩子所画的画很荒诞,不符合老师的要求或意图,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歧视,要求重做,排斥、讽刺甚至打压;第四种情况是,家长把自己孩子的画与其他孩子进行比较,做出评价,“看别人画得多好”,“你要向xx小朋友学习,知道吗?”他们不知道在评价孩子作品之前要先倾听一下孩子的创作思路,不知道评价孩子绘画作品时过分的优劣比较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上面这些现象普遍存在,说明故事作者提出《怎样解读幼儿绘画作品》这个问题十分重要和十分必要。不能及时、正确、认真、热情地解读幼儿绘画作品,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是危害极大的。
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对幼儿的绘画作品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方式,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发展。幼儿年龄段的孩子,特别依赖家长,依赖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并把这些评价作为认识自我评价自己的重要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都说明,家长恰当的信任、合适的期望,合理的评价以及鼓励肯定,都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幼儿的绘画作品无论是否完美,在绘画过程中他们都付出极大的热情,他们大多都认为自己的作品有内容和想象力,他们都急切想得到大人的肯定、欣赏,当孩子们劳动得到大人的表扬和肯定时,他们就会有好心情、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往往还会增强其好奇心,显然,“好心情、成就感、自信心、好奇心”,这些都是孩子自发进取的内动力源泉。如果家长一味地用成人思维去消极评价孩子的绘画作品,这势必破坏孩子的“好心情、成就感、自信心、好奇心”这种自发进取的内动力源泉,进而扼杀孩子继续绘画内动力、创意和热情,严重阻碍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也为以后各方面的学习埋下隐患。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大人往往在无意中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绊脚石”,“孩子成长的障碍有时候来自父母。”
家教启示。故事《怎样解读幼儿绘画作品》作者谆谆告诉我们广大家长:“我要感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我对幼儿的艺术创作形成了更为科学的教育理念,也让我对幼儿的绘画行为有了更深层面的解读。”这说明要想准确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加强学习是必由之路。
首先像故事作者那样,深入认真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确实很重要。《指南》于2012年10月9日颁布,截止到现在能深入学习的家长没有几个,在育儿实践中真正得到贯彻执行的家长更是寥寥无几。这势必导致许多家长可能不知不觉地成为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其次,将故事作者的学《指南》的体会(故事的最后一段)下功夫读懂也十分必要。
再其次,正确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关键在于“倾听”,平心静气的让孩子把自己的绘画作品的设计思想说出来。关于“怎样解读幼儿绘画作品”的文章,在网上搜索就会发现是很多的,但无不是用“倾听”来解决问题的。因为幼儿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知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的这些特点只用眼是很难看出来的,必须通过“倾听”解决问题。有调查问卷中有这么一道题:“当你看不懂孩子的画时,你会怎样做?”答案显示:有46%的家长就只是单存地表扬,如“漂亮”、“画的像”等,有12%的家长看不懂孩子的画,不予理会,只有10%的家长先请幼儿讲述,然后弄懂孩子的画作,并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
第四,还应该从理论上了解一下幼儿绘画的重要意义,从而对孩子的绘画引起高度重视,并以及时、认真、正确、热情的态度解读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孩子对自己的画作加以完善。自从1981年美国斯佩里博士关于左右脑分工的理论获得诺贝尔奖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竞相探求形象思维的教育,一些科学家开始研究均衡地运用左右脑半球的教学法,他们认为:只有绘画的训练才是形象思维的突破点。从而促进分析、推理的能力及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感受力,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所获得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30%。
所以幼儿美术教育所解决的不仅仅是幼儿绘画技能的问题,它开发智力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画画本身的含义。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指出:基础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基础素质,这些基础素质将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其终身受益,素质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美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