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视角出发
(2018-08-02 11:25:57)
标签:
家庭教育了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视角出发 |
分类: 日常家教故事 |
家教故事:前几天,一位家长朋友非常高兴地告诉我:“我儿子今天受到老师表扬了。在美术活动时,我儿子拿着他画的‘小兔的一家’给老师。老师看了看说:‘画得很漂亮,怎么还有一个萝卜没涂色啊?’这时,我儿子诧异地望着老师说:‘这是白萝卜啊!’于是,老师夸我儿子聪明,因为一个班只有他画了白萝卜!”很显然,这位教师贴近了孩子的视角,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教师和父母并没有从孩子的视角考虑问题,导致教育出现偏差。
教育需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教育者一般都是成年人,而成年人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喜欢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问题,而孩子则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这就很容易以一种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审视各种问题,背离孩子的思维和出发点,甚至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而同时,孩子也认为自己并没有错,无法理解成年人怎么会如此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出现视角的错位,从而让教育失去着力点,甚至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比如,父母在陪孩子玩的时候,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孩子心情不好或者没有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时孩子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陪你玩了”。原来,在成年人眼里是我们在陪孩子玩,哪怕工作多忙都要抽时间陪孩子玩,但在孩子的眼里却是他们在陪父母玩,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孩子的视角。
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父母,带自己的孩子去超市买东西,但是,孩子去了一次之后就不是很愿意再去超市了。父母百思不得其解,应该说超市里有许多食品、玩具,都是孩子喜欢的,但为什么孩子不喜欢呢?于是,有一次在无意中,他蹲下身子发现了这个奥秘,原来,在孩子的眼里根本就看不到这些好玩、好吃的东西,看到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屁股和脚,并没有出现成年人视觉里看到的精彩的世界。这是一个十多年前的故事,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创作者杜撰的,但无论如何,作者的出发点是好的,是想告诉人们,与孩子交流时要蹲下身子,要从孩子的思维和视角去审视问题,否则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进而采取错误的言论和教育方式。
因此,在对待成人思维和孩子思维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和眼光先入为主,在这样两种思维有交集的地方,需要认真审视这种思维,否则这样的思维和这种思维导致的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教育的成功和教育的精髓不在于有多高的教育技巧,而在于是否能够蹲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否能够从孩子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这才是教育的关键。(故事讲述者 代安荣)
家教分析。故事《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摘自《中国教育报》2014.05.11。当时读了两遍,产生了不少联想和强烈共鸣,遂收入笔者的《家庭教育故事库》。尤其是:“教育需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也是任何一个教育者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理念。” 笔者认为作者的这种观点,极具教育价值,已被大量成功或失败的家庭教育案例以及教育家的研究反反复复证明,应当引起读者的高度重视。遗憾的是大多家长和教师并不能真正认识到“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的极端重要性,更谈不上正确操作真正做到。所以,很有必要深入分析、研究、探讨,以引起人们的清晰地理解、自觉学习如何具体践行。
怎么还有一个萝卜没涂色啊? “老师看了看说:‘画得很漂亮,怎么还有一个萝卜没涂色啊?’这时,我儿子诧异地望着老师说:‘这是白萝卜啊!’于是,老师夸我儿子聪明,因为一个班只有他画了白萝卜!”这几句对孩子与老师的对话的描写说明什么?1、老师具有先夸奖后说问题的沟通技巧;2、老师并没有对感到的问题给出直接评判,而是先问孩子,说明老师具有解决孩子问题先了解孩子的理念;3、对于孩子的绘画“作品”产生疑问,说明作为成年人,老师原来视角下的萝卜应该是“红萝卜”,可贵之处在于他并没有轻率坚持自己的视角而拿孩子不屑一顾;4、在没有武断评判的情形下,孩子能够正常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情况;5、“儿子聪明,因为一个班只有他画了白萝卜!”其中“怎么还有一个萝卜没涂色啊?”这一问是老师做到“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的关键之所在,“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的第一步是了解孩子。试想,若不能设身处地的问问孩子,上述前四项若老师的做法是恰恰相反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孩子并没有“表达自己真实情况”的机会,他在老师的心目中的形象将不是那个“聪明”的孩子,进而遭到否定、轻视、敷衍、甚至“贴标签”,久而久之,本来聪明的孩子就会成为所谓的“笨孩子”。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最典型的莫过于爱迪生的案例了。在学校,爱问问题的爱迪生经常让老师很恼火,老师根本无法去设身处地的了解他,于是“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理解、接纳、尊重、发现爱迪生的聪明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老师时常训他,甚至打他。爱迪生心里不高兴,成绩总是没有提高。爱迪生的这种情形正如故事作者分析的那样:“成年人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喜欢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看待孩子的问题,而孩子则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这就很容易以一种成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去审视各种问题,背离孩子的思维和出发点,甚至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而同时,孩子也认为自己并没有错,无法理解成年人怎么会如此看待这个问题,就会出现视角的错位,从而让教育失去着力点,甚至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找来,当面数落她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爱迪生的妈妈听了,觉得是老师不理解儿子,问题多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她相信儿子的智力没有问题,而且比别人的孩子还要聪明很多。于是,她毅然对老师说:“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老师听得愣住了,他实在不能理解这个“奇怪”的孩子,还有他的“奇怪”的母亲。在不了解进而不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理解尊重爱迪生的老师那里,绝顶聪明的爱迪生就成了“真教不好”的“笨孩子”;在了解进而“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理解尊重爱迪生的妈妈那里,绝顶聪明的爱迪生成了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不了解进而不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尊重,险些使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夭折在摇篮里;了解进而“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成就了世界最伟大的发明家。
足见故事作者引发人们思考“了解进而‘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理解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的意义是何等的重要!
巨大的伤害。故事作者对“我不陪你玩了”“孩子不愿跟父母逛商场”两个事例分析说:“在对待成人思维和孩子思维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以成年人的思维和眼光先入为主,在这样两种思维有交集的地方,需要认真审视这种思维,否则这样的思维和这种思维导致的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教育的成功和教育的精髓不在于有多高的教育技巧,而在于是否能够蹲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声音,是否能够从孩子的视角去审视问题,这才是教育的关键。”笔者对故事作者的这些分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尤其是其中的“巨大的伤害”,这是笔者收藏此故事最重要的动因。虽然故事作者仅举两则生活小案例,没有举出“巨大伤害”的案例,但读者请不要因此认为是耸人听闻,现实中造成“巨大伤害”的案例(甚至是悲剧)屡见报端。小的方面,父母不“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不理解尊重孩子个人的兴趣爱好,包办孩子报高考志愿给孩子造成“巨大伤害”的案例较为常见。比如,浙江人张建军,当年高考成绩不错,他自己想学医,但母亲觉得他做事毛躁,不适合这个专业,最后让张建军选择了当时她认为热门的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后,张建军职场生涯不顺,母子的积怨也越来越深,2010年1月1日,因为一次小小的口角,张建军残忍地挥刀弑母,理由是母亲当初干涉其人生选择。一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因为责怪母亲干涉自己“人生的选择”,最终挥刀捅向生他、养他的母亲。这对这对母子来说无疑是“巨大伤害”是一场悲剧。又比如,俊才学习成绩非常好,并且勤快、孝顺。他最大的梦想是当一名文学家。然而在俊才读高二时,其祖母突发脑溢血。身为乡镇医生的父亲把俊才拉到祖母面前,拉着俊才跪下,要他当着即将去世的祖母,发誓将来当医生。在父亲的坚持下,俊才报考了医科大学。然而,进入医科大学校园的俊才并不快乐。3年的医学院生活使他濒临崩溃。而这并没有引起俊才父母的警觉。终于有一天,俊才在实习医院里因为看到了尸体而惊厥昏倒,醒来后的他再也认不出自己的父母,甚至开始追打父母,最终不得不被送到湖南省脑科医院进行精神康复治疗……大的方面,笔者往往以慈禧太后作为反面教材来说明家长不“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理解尊重孩子带来的“巨大危害”。我们都知道,慈禧的儿子同治帝喜欢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太后要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不高兴,苦闷的同治帝在宫外寻花问柳,结果沾染了一身的性病,致使同治皇帝十九岁而亡。光绪帝成年亲政后,支持戊戌变法,因而遭慈禧等顽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人发动戊戌政变,企图乘光绪皇帝到天津阅兵时举行政变,以废黜光绪帝。后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瀛台,慈禧太后随即杀害策划维新变法的“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并通缉康有为和梁启超,罢免维新官员,戊戌变法彻底失败。慈禧通过垂帘听政之途,操纵同治、光绪两朝皇帝,掌握清朝朝政达48年之久。慈禧曾写过一首“悲天悯人”的诗句:“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有人说慈禧是“以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名,行残害自家亲骨肉之实。”其实,事实远非仅仅如此,了解历史的都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慈禧操纵两朝皇帝,祸国殃民无人可比,她给中华民族造成的灾难真是罄竹难书。
家教启示:作为家长,通过分享故事《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一定要弄明白,能够蹲下身子去倾听孩子的声音,能够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去审视问题,是教育的关键。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从学习开始。虽然故事作者呼吁教育孩子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并指出这样做的好处,不这样做的坏处,但并没有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是这样的。所以有兴趣的读者有必要通过读书学习和案例欣赏,侧重从理论上弄清为什么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进而自觉地了解其重要性、必要性,掌握操作技巧。只要有针对性的学习就会明白,“从孩子的视角出发”根本上就是成人对孩子的理解、发现、尊重和欣赏,而这些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渴望。正如心理学家威廉姆.詹姆斯认为的那样:“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赏的渴望。”满足了孩子的这些渴望,就会使孩子的好奇心和特殊兴趣得到呵护与激发,就会使孩子具有好心情、成就感、价值感、责任感、自信心。无数教育成功案例、教育学和心理学都证明,好奇心、特殊兴趣、好心情、成就感、价值感、责任感、自信心都是人们成人成才的内动力源泉。也就是说“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可以激发孩子成人成才的内动力源泉,使人变得主动自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追求卓越走向成功。这就是为什么要“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这个问题的答案。
“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的许多言行举止、所思、所想、所问常被大人无奈地看作是异想天开、不可思议、幼稚可笑、童言无忌、天真无邪、天马行空……,
其实这些大多都是孩子与生俱来的重要的宝贵的天性。《莱特兄弟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些。多年前,有一位穷苦的牧羊人领着两个年幼的儿子以替别人放羊来维持生活。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这时,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处。牧羊人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爸爸,爸爸,大雁要往哪里飞?”“他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牧羊人说。他的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得说:“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那我就要飞得比大雁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是不是在那里。”小儿子也对父亲说:“做个会飞的大雁多好啊,那样就不用放羊了,可以飞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并没有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瞅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飞了两下,也没飞起来。牧羊人肯定地说:“我是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的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儿子们牢牢地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不断的努力,等到他们长大以后果然飞起来了,他们发明了飞机,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对莱特兄弟想飞起来的梦想,爸爸不仅没有用“异想天开、不可思议、幼稚可笑”来扼杀孩子的天真让他们死了这条心,恰恰相反,他还孩子似的“飞了两下”,并真诚地鼓励孩子“只要不断的努力,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试想,若莱特兄弟就没有“飞起来”的梦想,或者莱特兄弟有“飞起来”的梦想,但没有得到爸爸的尊重与鼓励、甚至受到挖苦讽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这件事就很难发生。
活泼好动爱玩耍,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孩子的“爱玩”这个天性也是重要的、宝贵的、需要尊重的。古今中外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都有定论,要想切实做到“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理解并尊重孩子“爱玩”的天性同样异常重要。
玩是幼儿最高境界的学习
1、“无意的玩就是学,有意的玩也是学”,“玩中学”——教育哲理。
2、“玩是孩子们的工作”。
3、玩,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
4、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玩也是一种学习,甚至是无可替代的学习。
5、玩,不应该在教育视野之外,应该是早期教育的重要手段。
6、“玩对孩子来说不仅仅是兴趣,更重要的是在玩中可以逐步开发孩子的智力。
7、玩不应该成为消极的代名词,他有积极的“正能量“。
8、“孩子玩的时候是最积极的。而玩出来的经验也是最牢固的!”
关于玩,马云语出惊人
在贵州大数据峰会上,马云再次语出惊人,他说:“现今社会,如果我们继续以前的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孩子进行记、背、算,不让孩子去体验,去玩,不让他们去尝试琴棋书画。我可以保证:三十年后孩子们找不到工作。” “因为他们无法竞争过机器、智能”。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只能体验。在未来,大数据、机器将把人类知识领域的事全部做完,人类和机器的竞争关键在于智慧、在于体验 。所以,让孩子会玩很重要!知识可以学,但智慧不能学,只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