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不归宿往往使孩子处于危险境地

(2016-11-30 05:31:30)
标签:

家庭教育

教育

育儿

分类: 日常家教故事

家教故事:因为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争论了几句,16岁的小朱一气之下,闷头冲出家门,整晚没回家。一周后,警察找上门来,小朱在夜不归宿的那天抢劫了6名学生。原来,小朱离家出走之后在网吧里通宵上网,但又没有钱,于是他就把手伸向了同学。 
  家教分析:目前,中国有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3.67亿。但是,由于不良文化信息的渗透和腐蚀,由于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丑恶的社会现象的影响,也由于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些失误,青少年违法犯罪正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的现代家庭,一个孩子寄托着几个家庭的希望。为了不让曾经给自己带来欢乐和希望的孩子走向违法犯罪的歧途,从事少年刑事审判19年、审判过832个失足孩子的法官妈妈尚秀云在《法官妈妈给父母的90个建议》一书中告诉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走向违法犯罪是有征兆的。不少例子表明,没有确切原因的夜不归宿,是临近或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征兆之一。据调查,在100个未成年犯中,绝大多数犯罪行为是利用夜晚的时间完成的,而且不少违法行为实施后,他们都没回家。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擅自外出并夜不归宿,一旦发生问题,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监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侵害。

家教启示:作为家长,既然知道“没有确切原因的夜不归宿,是临近或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重要征兆之一”,那就要想方设法加以预防或阻止。专家让你知道,目的就是让你阻止或预防。那么如何预防或阻止孩子夜不归宿呢?

1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父母相敬如宾,夫妻之间不经常吵架,孝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兄弟姐妹不经常冲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生活的孩子,往往常有好心情,很少见有不告知家长就夜不归宿现象。否则会让孩子心烦,不想回家,容易造成夜不归宿,甚至离家出走。

2、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心里总想着爸爸妈妈,让孩子放学就想回家。而和谐的亲子关系来源于尊重子女的权利。首先要尊重孩子的行为方式、独立人格和隐私权,有事与子女平等交流;其次要尊重孩子的未成年人特点,比如好动、说话脱离实际等;再其次,要尊重孩子独立思考、独立参与的权力,不把家长的想法强加给子女,不过分包办代替。通过尊重孩子各方面的权力,使孩子有成就感、价值感、责任感和好心情,自然就会有效避免夜不归宿做坏事。

3、家庭和学校都立规矩,家校共治。预防或阻止孩子夜不归宿,必要的规矩不可缺少。作为学校,要制定校规,让学生认识到夜不归宿的严重危害,让学生知道夜不归宿要受到校纪的惩罚,让学生知道学校控制夜不归宿的具体措施,比如出入校门刷卡、出入寝室刷卡并自动通知家长等措施;作为家长,要了解、支持、配合学校有关预防或阻止孩子夜不归宿的制度,同时也要在学校制度基础上规定自家的规矩,比如有计划地经常给孩子强调学校有关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规定家长和孩子要严格执行学校制度,非住宿学生规定晚自习放学后到家时间,不能按时回家要立即联系班主任弄清情况,立即寻找,孩子因正当理由不能按时到寝室或回家,要向家长和班主任报告,没有正当理由夜不归宿,家长要有严厉的惩罚规定等。

4、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紧张也是学生心烦意乱从而导致夜不归宿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笔者40年一线的学生管理和学校管理体会看,学校引导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和孩子,把认真研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教师道德行为规范》作为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抓手,很有效,不妨一试。

5、建立和谐健康的同学关系。美国心理学家茱蒂·哈里斯研究指出:“同伴间的影响力超出常人的想象。”同学关系分健康的和谐关系、不健康的和谐关系、不和谐关系三种。其中具有第二、第三种同学关系的孩子们,他们之间耍哥们义气,他们之间或相互拉后腿、或合伙做坏事、或相互伤害、甚至相互威胁,这极易让孩子心烦意乱夜不归宿,并且非常难以扭转,对孩子成长带来的危害往往“超出常人的想象。”;具有第一种同学关系的孩子们,他们之间互相提供健康成长的正能量,他们相互促进,比学赶帮超,并且可能远超家长和老师的作用,对孩子成长带来的“红利”往往也“超出常人的想象。”所以,家长和老师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同学关系问题。家长要弄清孩子都有哪些同学朋友,与孩子的同学朋友的家长取得联系,与之联手帮助孩子克服不健康的交往,帮助孩子建立和谐健康的同学关系,对孩子之间的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等有出息的作为给以及时地祝贺,实现“家家共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