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随感

(2018-08-19 20:51:59)



《训诂学与语文教学》作者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灵庚先生,该书最大的特色就是将其学术含量与贴近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完美结合,书中所选的七百多则例子大多数出自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为我们一线中学语文老师所熟稔。因此,

阅读这本书对于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运用训诂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去理解文言词汇,进而读懂文言文大有裨益。

黄灵庚教授的这部书共有10章。第1章主要从训诂的名称、训诂学的内涵、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以及训诂学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作用这四大方面阐述语文教师需要学习训诂学的缘由;第2-8章主要从训诂学的文献类别、形训、声训、义训、双声与叠韵、古音通假、方俗语的训诂等八大方面阐释训诂原理、搭建理论框架、说明训诂方法,这一部分虽然是讲训诂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但作者少讲甚至不讲训诂学玄乎的理论,多遴选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例证加以说明,给读者通达实用之感。第910章主要从运用“辞例”的结构特征来考释古书词语的意义以及训诂学对文言文教学备课与教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阅读黄灵庚教授的《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这本专著,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第一、文言字词教学中要关注“浅易”的文言字词。文言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引导学生关注文言实词或虚词的常用意义,而对那些看似“浅易”的文言字词的含义我们往往是一带而过,翻译了之。而实际上,这些看似“浅易”的文言字词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真意。而对这一真意的探究,我们往往可以借助训诂学的相关知识。如黄灵庚教授在解释《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网。’”一句中的“持”与“操”时,关注到这两个浅易的文言字词这句话中使不能相互替换的。那为什么张良问语用“操”,而刘邦的回答用“持”呢?黄灵庚教授运用训诂学义训的知识予以了合理的解释,并且挖掘出这两个字词背后蕴含的真意:张良从人臣的角度询问刘邦带了什么,用“操”字维护的是君王的威势;而刘邦从与项羽和好的角度出发,用“持”字表示恭敬,同时也将刘邦虚伪狡诈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黄灵庚教授的分析实际上也是启示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切忌对“浅易”的文言字词不作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浅易”的文言字词实际上并不浅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本真意。

第二、文言字词教学中要关注文本注释的合理性。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虽无大错,但细细推敲起来,有些文言字词的释义还是有些勉强,而利用训诂学的知识恰恰能够帮助我们弄清文本中这些词语的确切意义。黄灵庚教授引例《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一句,认为文本将其注释为“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府中而异。臧、否,善、恶,这里是动词。”欠妥。黄灵庚教授认为,“臧否”本身品评优劣的意思,但训诂讲究“为传注”,虽是同一词语,但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不同的指归,不可强以一律。纵观这一句话,是诸葛亮劝谏刘禅对内外之臣要执法如一,而“论其刑赏”要出于公正,实在没有评定人物好坏的意思。“陟罚臧否”是说对“为忠善者”要奖,对“作奸犯科者”要惩。“臧”、“陟”义同,犹说奖赏,“否”、“罚”义同,犹说惩恶。因此,“臧否”这里是指“奖惩”而已。类似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一句,不少参考书的注解也是欠妥的,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去理解“游泳”,或许我们能够对此句有一个更加稳妥的解释。

第三、文言字词教学要关注课文所选用的版本。在文言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版本意识。。黄灵庚教授认为,版本的选择是读古书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没有走对,往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麻烦。确实,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极少会关注了文言文的版本选择问题。但事实上,虽然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文本的版本大多是完整可靠,讹误较少的,但是也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黄灵庚教授在专著中也列举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子。试摘一例:《过秦论》中有这样一句:“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文本中的注释说:“阡陌,本事田间小道,这里指田野、民间。”黄灵庚教授通过考察了不同年代的版本发现,《史记 秦皇始本纪》“阡陌”作“什伯”,《集解》:“骃按:《汉书音义》曰:‘首出’十长百长之中。”王念孙说:“阡陌,本作什伯。此因什伯误作仟伯,故又误作仟佰耳。”今本《汉书》及《史记 陈涉世家》、《文选》皆误作“阡陌”。唯《秦始皇本纪》作‘什伯’,《群书治要》引同。《集解》引《汉书音义》曰:“首出十长百长之中。”据此,正文及如注皆本作“什伯”明矣。类似地,《孔雀东南飞》中“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中的“广”字,也是后人不谙币制讹误造成的。

第四、文言字词教学要关注古人的注解。古书的注解源自于汉代,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古人对相关字词的注解。一般来说,越早的注释越可靠,越后的注释越不可靠。《寡人之于国也》有这么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文本注释为“请让我用打战来做比喻。”这里将“喻”解释为“比喻”,实际上犯了以今律古的大忌。在先秦时期,“喻”表示“明白、知晓”的意思。《论语 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晓也。”《汉书 项藉传》“喻以所为。”颜师古注:“喻,晓告之。”据史料记载,“喻”表示比喻,最早源于战国晚期,至少孟子生活的年代还没有出现。另外,东汉赵岐《孟子注》说:“因王好战,故以战事喻解王意。”“喻解”即“说解、开解”,是用“明晓”的古义。

正如顾之川教授所言,黄灵庚教授的这部专著注重“金针度人”,他把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同文言文教学的实际运用紧密联系起来,在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中架设了一座桥梁,教授读者如何操作,有利于提高广大语文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