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指瑕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所收录的《咬文嚼字》一文,是我国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文艺随笔。此文以简洁明了的结构、新颖别致的思路、充分典型的用例以及精辟透彻的说理,娓娓道来,不仅令读者读罢心悦诚服,同时也启示我们无论是文学阅读还是文学创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朱光潜先生在行文过程中存在一些不甚谨严之处,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重新推敲。现指出如下,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推敲点一:朱光潜先生对“你这”句式的分析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认为,“你这”句式不仅表示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在赞美时便不适宜。并且他通过举《水浒传》中的石秀骂梁中书:“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以及杨雄骂潘巧云:“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流涎!你这你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认为,朱光潜先生对“你这”句式的语义分析有其合理之处,但并不全面。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你这”句式有时还可以表达满意、喜爱、赞美等积极的情感语义。试举例如下:
(1)你这庄严雄伟的古城……你这庄严雄伟的城墙!(《人民日报》)
(2)收拢思绪,我又仰视那高悬于飞来峰的藤,呵,你这充满灵气的藤哟,我该对你再说些什么?感激,还是……(《人民日报》)
以上两组例子,“你这”的后附成分分别是“庄严雄伟的古城/城墙”和“充满灵气的藤”。从语义色彩上,这两个后附成分均具有褒义色彩,它们附着在“你这”句式后,构成一个同位结构的短语。从所表达的语义上看,这两个短语明显表达的是赞美的情感语义。
不仅仅于此,有时候“你这”的后附成分是带有贬义色彩的短语,它们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同位短语也表达的是喜爱、满意这一积极的情感语义。只是这一积极的情感语义需要借助于语篇来加以理解。如:
(3)她说:“爱情本身就是誓言,我相信你,而且,即使你真的很坏,我已经爱上你这坏蛋了!”
(4)爷爷常会到河边钓鱼。有时,下雨天也去。每每此时,奶奶总会微笑着对爷爷说:“你这死老头子,就是闲不下来!”
以上两组例子,“你这”的后附成分“坏蛋”、“死老头子”明显但有浓郁的
贬义色彩。但结合前后文语境来看,它们与“你这”组合在一起构成“你这”句式反而表达的是喜爱这一积极的情感意义。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所认为的“你这”句式在表达赞美时不宜使用这一看法是有失偏颇的。
二、推敲点二: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在读到这句话时,笔者总觉得“字的难处”这种不仅不合时宜,而且表述难以理解。朱光潜先生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通过阅读后文笔者才恍然大悟。朱光潜先生将字的意义(严格意义上说应该是词的意义)分为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其中联想意义是游离的、个性的,因此,在运用上不易于确定与控制。据此,我们认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这句话应该表述为“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是有难处的。”
三、推敲点三: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这句话出现在文章第6自然段,朱光潜用这句话是想告诫每一位读者习惯于“套板反应”对于文艺创作是有危害的。读到这句话,尤其是“老是”一词,我们不由惊叹于朱光潜先生在语言使用上的严谨。但如果我们细细推敲这句话,似乎它也存在不妥之处。从逻辑关系上看,这句话前后两个分句是由“如果……就”连接而成的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这个复句中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心理习惯”,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人”。我们知道在复句中,当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时,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应该置于关联词语之后。即“推敲点三”这句话的正确表述应该是“如果一个人的心理习惯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朱光潜先生在行文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意思地是,就在第6自然段,还出现了一个由“如果……就”构成的假设复句,即“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是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在这个复句中,由于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一致,因此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在关联词语的前面。朱光潜先生对这一句话的表述是完全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的。这个句子与推敲点三的句子进行比照,我们很自然地就可以得出结论:朱光潜在行文过程忽略了复句中分句主语的相同与否对第一个关联词语的位置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推敲点四: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句话位于文章的结尾,是朱光潜先生对读者的一种叮嘱与劝勉。但这句话读起来总让人感觉不是那么的顺畅。究其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第一个分句“文学是艰苦的事。”其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根据文章的内容,朱光潜想表达的应该是“文学创作是艰苦的事。”二是“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一句话的结构层次不清,至少可以有两种划分形式。
我们来分析上面划分的两种结构层次。第一种“精练与吻合”作“求”的宾语,而“思想感情和语言”作“精练与吻合”的定语。按照这样的结构层次,其所表达的语义是“求思想感情的精练与吻合”以及“求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样的语义表达让人费解。第二种“语言”作“精练与吻合”的定语,“求”的宾语分别是“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按照这样的分析,“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似乎又不好理解。因此,无论我们怎么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层次,其所表达的意思都无法阐释清楚。
那么,朱光潜先生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来看文章中几个议论性的句子。
1.文学借文字表达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没有透彻,情感没有凝练。
2.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
3.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得。
4.语言跟着思想感情走……
我们通过摘录并文章中几个表示观点性的句子发现,这几个句子均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意思,即语言和思想感情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因此这也启示我们文学创作时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勉,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精练语言的相互吻合,我们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这也就是说文中结尾“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这句让人费解的句子应该调整为“时时求思想感情和精练语言的相互吻合。”这样的调整不仅句子的结构层次清楚,而且所表达的语义也清晰明了。
以上四点再推敲也算是笔者对朱光潜《咬文嚼字》一文的“咬文嚼字”吧,若有不当,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