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教学设计

(2016-07-08 15:30:30)
分类: 原创教学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识字3》是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专题的主题是“爱护鸟类、保护环境”。对于第一学段的识字写字,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识字3》是以对子的形式介绍了大自然的一些景象和事物,在教学上要激发学生主动识字写字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教材处理:《识字3》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文。全文仿照《笠翁对韵》的语言形式编写的,全文节奏响亮,声调和谐,对仗工整,读来音韵铿锵,朗朗上口,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课文以对对子的方式识字,由三组对子组成,对子的内容都与大自然有关。和风细雨、万紫千红、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课文图文并茂,情境优美,语言精炼。教学本课应在学生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联系大自然实际,采用多种方法识字。
  
3.教学策略设计:本节课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始终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对子”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在极富感染力的语境中,教师要灵活创设情境和有效的设问引导,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让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中,采用多种方法识字,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对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而言,识字课并不陌生,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识字的方法和经验,能利用熟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进行识字,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从而更好地识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雾、霜、朝、霞、夕、蝶、蜂、碧、紫、千、李、杨、秀”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写“和、语、千、李、秀、香”6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

在多种朗读方式中引导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培养学生对对子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 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诵读课文。

2. 会写“和、语、千、李、秀、香”6个生字。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读中体会对对子的妙处,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雾”等13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3. 正确书写“和、语、千、李、秀、香” 6个字

学时重点:读认“雾”等13个生字,正确书写“和”等6个生字。

学时难点:正确书写“和、秀、香”三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说明游戏规则,调动学生参与游戏的热情。

听好要求,我说上,小朋友要说:我对下。

我说长,我对短,  我说胖,我对瘦,  我说粗,我对细,

我说天,我对地, 我说天上,我对地下,我说天上飞,我对地下跑,

我说天上小鸟飞,我对地下?           

2.小结:同学们玩得高兴吗?我们玩的游戏叫对对子,这可是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对子歌。出示课题,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读中感知,学以致用。

1.听文辨景,初步感知

①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说说听到了什么景物?

②交流反馈(随机在黑板上贴好学生涉及的生字卡片,初步识字)

(设计意图:一方面锻炼学生聆听的能力,一方面为学生初步识字做好准备。)

2.自读课文,互相正音。

①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②和同桌你指我认,互相正音。

(设计意图:在合作中识字,培养合作精神)

3.出示生字,集体交流

①屏幕出示本课要求识字的13个生字,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②集体交流识记方法,教师指导

(设计意图:集思广益,注重识字方法的归类总结)

4.游戏闯关,巩固识字

1)第一关:火眼金睛——帮生字回家

①分行在大屏幕出示生字:雾、霜、霞

蝶、蜂

李、杨

②归类识字,想想还有哪些字具有以下三个偏旁

雨:

木:

③出示相关的字的情境图,巩固识字

④拓展相关字

A“雨字旁”的相关字,插入视频“雨”字头的故事

B“虫字旁“的相关字,引入三个谜语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环节,引导学生归类识字的方法)

2)第二关:文段寻宝——在文段中辨别生字

出示文段,学生朗读,请学生上台边读边找出本课的生字。

红红的朝阳出东方,悠悠给大地洒霞光。
碧绿的田野禾苗壮,万紫千红百花香。
蝴蝶姐姐花间舞,蜜蜂妹妹采蜜忙。

杨柳摇摆千条枝,桃李傍晚送夕阳。

(设计意图:通过在新的语境中快速辨别生字,巩固生字)

三、熟读课文,强化识字。

1. 指名读课文,正音

2. 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设计意图:回归文本,巩固识字)

四、指导书写。

学写“和、语、千、李、秀、香”六个生字。

1.学生观察字形,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 教师范写、指导:

①“语”左窄右宽

②“千”要注意与“干”的区别

③“李”的上边“木”的竖不能写得太长,下面的“子”的横稍长

④“和”、“秀”、“香”三个字的比较

(禾子头;上下结构,写得比较宽扁;和字旁写得比较瘦长,提醒“和”禾字旁很懂得谦让,要不然两撇都那么长,就会打架了,这样一让,这个字就更好看了。要写得紧凑。)

3. 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写完的同桌互相看一看,看他的字写得好就给他画个五角星,如果有错误就帮他指正一下。

 (设计意图:在师生互评中,培养学生写字的规范性)

五、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合作读读本课,更可以尝试把它唱出来

(设计意图:在轻松的朗读中加深对本课的理解)

板书设计:

识字三

(贴卡片)       晨雾         秋霜 

朝霞         夕阳

                           

    和风细雨  蓝天碧野

                万紫千红   山清水秀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 复习巩固课文生字,积累成语,能够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在熟读成诵中体会对子歌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对子,激发学生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

学时重点:复习巩固课文生字,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学时难点:在读中感悟对子歌的韵味美,激发对自然的喜爱之情,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复习生字

1.燕子、黄莺来做客

听说我们班的孩子特别棒,今天有两只小动物特地从远方来我们班做客了。你瞧,他们是——(贴小燕子、小黄莺卡纸),小朋友和他们打个招呼吧!其实,今天,小燕子和小黄莺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要做,春天来了,他们要去拜访大自然姑娘,传说大自然姑娘特别美丽!

2.美丽的大自然姑娘

(图片出示,附上相关词语)晨雾、朝霞、秋霜、碧野、蝴蝶、蜜蜂、夕阳

①师:情境引入——朝霞是她粉红的脸蛋,晨雾是她美丽的面纱,秋霜是她雪白的围巾,辽阔的碧野可能是她的什么呢?蝴蝶呢?夕阳呢?

②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一是巩固生字,二是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三.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

3.读中巩固生字

引语:多美的大自然姑娘啊,我们一起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赞美大自然吧!

(贴卡纸)晨雾、朝霞、秋霜、碧野、蝴蝶、蜜蜂、夕阳

学生朗读。

(设计意图 :再次在读中巩固生字词。)

二、选图学文,朗读背诵


(一)出示图片,自主选择

http://s9/mw690/006vVZdCzy735KfsgxW88&690

                                     



 图三
                             http://s16/bmiddle/006vVZdCzy735KgSLP96f&690

                                                                  
















①师:你瞧,这是小燕子、小黄莺游玩时拍下的三个主要

照片,你最喜欢哪一幅,最想跟着他们去哪里玩,为什么呢?学生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本课有三节,出现的景物较多,选择每一节中主要的景物出示在大屏幕中,根据大部分学生的喜好,来灵活选择上课内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灵活预设,读中理解

预设一第一幅图——小朋友堆雪人(学习第一节)

(1)       出示文字

云对雾,

雪对霜。

 http://s2/bmiddle/006vVZdCzy735LvVRxD01&690

(2)  学习“雨”字头

拓展学习“雨”字头字词,引入二年级课文“我是什么”,

①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飘下来,人们就管我叫(    ) 。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   )。早上,我变成小珍珠在叶子上滚来滚去,人们就管我叫(    )。有时候我给大地万物蒙上了一层白纱,人们就管我叫(   )。每当到了秋天,我轻轻地在树叶上跳舞,给树叶撒上亮晶晶的星星,人们管我叫(   )。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落下来,人们又管我叫 (     )。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归类识字的能力,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图文出示词语:

雨、露珠。晨雾、冰雹、秋霜、雪

(3) 多媒体出示相关的图片:和风、细雨、朝霞、夕阳

师生合作,齐读课文第一节

预设二第二幅图——黄莺歌唱(学习第三节)

1.     播放纯音乐《黄莺出谷》,让小朋友说说小黄莺在干什么?

2.     引出学习的课文

桃对李,

柳对杨。

山清对水秀,

鸟语对花香。

3. 个别读、男女合作朗读

4.看图猜词

http://s13/bmiddle/006vVZdCzy735Ldoc2Mcc&690






 

预设三:第三幅画——蝶蜂花间捉迷藏

1.出示图片,看图说话


http://s1/bmiddle/006vVZdCzy735L98o8Mb0&690

 

 

 

 


3)用词绘景(游戏环节,看景猜词)

 2.出示文字,师生小组合作朗读

3.看图猜词

①逐一出示三幅图片“蓝天碧野、万紫千红”(贴卡片)

②重点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运用“万紫千红”,

A知识迁移“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B能在情境中运用“万紫千红”口头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词语的能力)

③个别读、齐读、小组合作读课文第二节内容

(三)读读全文,读出韵味

1.全文连起来读

2.挖空一半字词,提示尝试背诵

3.(无提示)背诵

4.配乐《彩云追月》,尝试着引导学生唱出来

(1)教师引唱

2)全班带动作自由唱歌

 

(四)写写生字,巩固生字

把课文藏起来的六个生字宝宝找出来“和、语、千、李、秀、香”,写一写

http://s9/bmiddle/006vVZdCzy735L5LL1Se8&690

(设计意图:再次巩固生字)

三、拓展学习,丰富知识

1、引入:大自然是个爱美的女孩,你瞧,她又带来不一样的风景了,喜欢她的人啊把她的美丽编成了另一首动听的对子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2了解《笠翁对韵》,推荐《笠翁对韵》。(时间允许可以给孩子播放一小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父母在班级q群里下载《笠翁对韵》,回家和父母继续观看。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3》教学设计板书设计:                   

 http://s12/mw690/006vVZdCzy735LI1tyP7b&690

教学反思:

《识字三》是一篇对子歌,在教学上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这一节课前后上了两次,一直在修正的过程中。作为一篇识字课文,针对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希望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同时,能兼顾到课堂的趣味性。

作为第二课课时的内容,我希望把更多的重点放在对课文的品读中,在读中巩固生字。作为一年级的学生,字词是根本,这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地方。所以在字词教学上,我努力做到以下的几点:1、让本课的生字不断的“复现”,加深孩子们对生字的印象和理解;2.努力培养孩子们运用生字和词语的能力,能够学以致用。

在课文的教学上,我坚持以读代讲,努力从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来走进课文:一是创设

情境,在情境中理解课文,借助音乐和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的欲望;二是多种读的方式交叉进行,力求让孩子们在反复的读中能够熟读成诵,为此,我还特地改编了课文的句子,借助《彩云追月》一曲,在师生共唱中营造活泼快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上,我自认为还有很多不足。一是设计内容较多,比如在写字的环节给孩子们留的时间太少,训练不够扎实;二是设计不够完整,开头“小燕子、小黄莺来做客”引入,结尾也可以以他们结尾,让孩子们送走他们,顺便下课,可能在教学上会显得更完整些;三是还是放的不够开,将课文改成歌曲纯属突发奇想,因听到《彩云追月》一曲,觉得与课文很契合,于是大胆将其融为一体,本来设计了我先来示范演唱,但是在真正上课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还是不够放得开,所幸孩子们天真浪漫,天性聪慧,两遍音乐过后,很多孩子都能大致把歌曲唱出来。这是我暂时能想到的问题所在,其他的还得慢慢在琢磨琢磨。

 

 

课后练习

一、美丽的花儿开在哪块草地上?

 

 二、你会写吗?

http://s2/mw690/006vVZdCzy735KUT8TD61&690

三、你会读吗?

晴对雨,    池边柳,陌上桑。

水对山,    白浪花千朵,

晚霞对朝阳     青天雁一行。

四、课下完成对对子,可以同家人一起对。

长对(    开对(    黑夜对(  

冷对(    地对(    河流对(  

柳绿对(   

五、尝试对对子

鸡对(     

牛对(    

黄狗对(    

蟋蟀叫,

     )爬

熊猫不是猫,

龙虾也是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