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类比思维:传统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模式

(2016-11-03 19:50:10)

虽然说逻辑一词是外来语,中国本土文化严重缺乏逻辑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定义概念的习惯。但要说类比/比喻型思维就是传统中国人思维的基本模式,恐怕很多人都还难以接受。

笔者之前曾经在猫眼开过一座小楼:用煽情的比喻,把思想搞混乱 (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8897149);那时,虽然认识到很多煽情的比喻把人们的思想搞得很混乱,却也没有把类比/比喻型思维当作传统国人思维的基本模式来看待。

但是,前几天忽然发现,大量汉语词语都来自比喻,比如从推动的“推”字,进而组成“推理”、“推论”、“推敲”、“推导”等一系列思维逻辑性词语,由此意识到,类比/比喻型思维可能正是汉语思维的无法摆脱的根本性特征,把自己都吓了一跳。

汉字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就决定了国人思维的形象思维特征,这也是汉语文明无法独自进化到抽象思维阶段的根源。在猫眼,看到过不少网友有这方面的论述。而形象思维和类比/比喻思维是相通的。

进一步,看传统中国人的哲学思考,老子《道德经》的“道”字,与道路的道字用的是同一个字,也已经是一种类比。而类比几乎是《道德经》说理的基本模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是类比吗?不是类比,人凭什么要“法”地?

阴阳五行学说:或者有人可以说,阴阳不就是0和1吗?但毕竟不是,历史上中国人从来也没有把阴阳八卦学说上升到发明出二进制的阶段。即便它们对二进制的发明有所启发。阴,本义不过是阴面的阴,阳,本义不过是阳面的阳,以阴阳看待宇宙万物,正是类比思维的典型。

阴阳如此,五行学说则干脆用金木水火土来类比其认为的宇宙间五种基本要素,“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特性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百度百科——五行),固然有人也可以说这正是抽象,不过以金木水火土五个字为符号,可是一则,“抽象”一词本身就是外来语,汉语文明中并没有“抽象”的概念,二则“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五个字并不是随意选取的,因此即便有所抽象,也没有抽象到ABCDE的高度。

又或者,有人说,儒家才是中华文明的正脉核心。那么,移孝作忠,不是很典型的类比思维?君君父父臣臣子子,不是典型的类比思维?天地君亲师,没有类比的意思在其中?

司马光《资治通鉴》:【文王序《》,以乾坤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言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孔子在这里是否典型的类比思维?

或者说,克己复礼,孔教是礼教,礼字如何解释?还看《资治通鉴》,【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且不论这一段说理大量运用比喻(“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礼节的礼怎么忽然上升到纲纪的高度?把区分贵贱的礼节仪式一下子就提升为治国的纲纪,不也是一种深藏不露的类比思维吗?
   
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前面谈过儒和道,或者只有外来的佛教少一点类比思维,“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和尚神秀毕竟输给了“身非菩提树,心非明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慧能。可惜,虽然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但佛教因果,仍然不是逻辑。

笔者并不完全否定类比/比喻型思维,但是就认为,它是一种前逻辑型思维,它可能具有启发性,但是就一定同时具有含混性,因此,类比型思维不是科学性思维。


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的中医,类比思维是很明显的。五行、五脏、五色、五味、五毒......说到这里,多说两句,类比思维并非一无可取。鸡蛋的蛋壳蛋清蛋黄厚度比例与地球地壳地幔地核厚度比例几乎完全相同,人体含水比例也与地球海洋面积比例基本接近。宇宙万物的同构性决定类比思维有可取之处。在此意义上,笔者不认为阴阳五行学说一无可取,笔者虽然认为中医并不是严谨的科学,却并不完全否定中医的理论部分,中医的经验部分则更不能简单否定。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著名的《劝学》,全是这种类比推理。“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这个“推理”简直是神仙级别,把同为本能的生存方式,说成是用心的差别。“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够搞笑。


1、用类比(即‘比喻’,下同)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中国古今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
2、用类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中国古今哲学作品中广泛存在,
3、用类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中国古今教学范文中广泛存在,
4、用类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中国官府中广泛存在,
5、用类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中国民间中广泛存在,
6、用类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中国官民互动中广泛存在,
7、用类比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中国古今中一直是推崇的知识技能

综上所述可知:
    1,类比(比喻)在中国古今都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2,通过“类比(比喻)”可以直接证明中国社会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都具有群体性、传统性、习惯性地不依据事实、不依据逻辑。
    3,“类比(比喻)”成为约定俗成的全社会规则必定导致全社会群体性反对依据事实分析问题和反对遵循逻辑分析处理问题。
    4,在教育中按事实分析处理问题的技能、按逻辑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技能会成为不受重视的内容,甚至是直接反对的内容。


一脑瓜浆糊的主儿,喋喋不休偏爱谈思维。”国人的比喻型思维模式,这位朋友在帮我证明,连骂人也离不开比喻。之前不记得从何处见到说,毛氏演讲和文章,最喜欢用比喻,据说听众也反映最热烈。这种思维叫“取象类比”,文化源头《易经》以及《易传》都是如此。中国成语大量记载民族思想史上的类比思维:狐朋狗党、狐假虎威、狼狈为奸、鼠目寸光、鸡鸣狗盗、蛇鼠一窝......


思维问题,很少有人关注,但却是很关键的文化问题。圈子里的你我很难逃出的。我们的教育体系对于这个问题,不以为然。居然,到了大学阶段,对大学老师课堂督导评价的一个核心标准:就是看你授课是否形象生动。要形象生动,就必然用比喻、类比等具象的手段去演说指示抽象的范畴理论。结果,从小学到大学,中国学生的科学理性的抽象思维一点没有多大的发展。加之几十年一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条灌输。可想而知,这个民族,要出现对人类有什么突出贡献的科学理论技术创新,便很难了。


类比,帮助理解,还是非常有用的。这个,世界上,各文化群体都在广泛使用。比如,你看看圣经里面,一大堆。类比论证,效力很差。这个,注意到就可以了。

收藏于 2014-10-15
来自于百度空间
文章有问题?点击这里反馈给我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