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国内曾经相继拍过两部关于冼夫人的电视连续剧,就是以“爱国爱民”、“反贪防腐”、“维护统一”、“民族团结”和“改造社会”作为主题的。其中一部一开始由武汉电视台来拍,后来因缚手缚脚、意兴阑珊而拍不下去,由湛江电视台接手(在宣传上仍然说是武汉方拍的),通过向湛江一些企业拉赞助、出售播放权来收回投资并获取利润。听说收视率不错,并至少获得了一个似乎叫“五个一工程奖”的特等奖(原来是主旋律献礼片)。另一部连续剧的情况似乎也差不多。就是这样一位对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安宁起过重大作用的杰出历史人物,却被我们的艺术家所忽略,所遗忘,以致我们看到《冼夫人》,竟可能误以为只是一位传奇英雄。真正原因请看下面——
近日终于知道这两部冼夫人连续剧不能取得更好收视率的真正原因了:后面的播放被禁止。当时召开冼夫人文化研究会之类,现场放了这两部剧集,专家学者们立刻感到失望、愤怒,并强烈建议禁播这两部剧。冯冼两家都表示愤怒并上告文化管理部门。他们的理由是此两剧完全不使用有关历史研究资料,严重违背史实,突出冼家的野蛮落后,表现一些主要人物包括冼夫人之兄冼挺等“反对国家统一,反对社会发展,破坏民族团结,误导现代人,十分有害”。但别人反对也必有反对的理由,你不给别人出声的机会,而刻意回避掩盖问题,不理会人性复杂的现实,报喜不报忧,采取驼鸟政策,就会丧失真正的说服力及主题的深刻性;况且以当时俚人文化之落后,必有很多人反对进步,也是有史实及逻辑依据的。
尽管这两部连续剧都获得多个权威主旋律奖项(甚至多为特等奖),仍然无法避免被禁播的命运。从2000年会议之后,已拍完的电视连续剧不准播放,十年间未见有人提出新编写《冼夫人》电视或电影。后来又听说冼剧被禁播的一个不知真假的内幕:粤西各地都在争冼夫人出生地,其中一剧以茂名为主要取景地,结果被附近另一个地方的权威专家说冼夫人是他们的,要求上面禁播(连拍摄地点也要争呀),结果上面就禁播了。冼剧流产应是地域之争与观念文化之争共同造成的恶果,前者是动机,后者是借口,归根到底是利益之争。冼夫人题材在外省有秦剧、越剧和琼剧等,如果连影视题材也被外省或美国等抢去,大家都无声出了。
教训:1.注意影视作品是否会引起管理官员、专家和部分民众的反感;2.只要有部分民众(尤其是剧中人物的前人后人)提出反对意见,管理部门为保险起见,会用一刀切的粗陋的非科学管理方法,很可能连同类影片都一起禁播。叉开来讲,这种中国式管理以前和现在都出现过无数例子,往往给一个行业造成重大打击。比如一个网吧失火,全国网吧都要停业;一个地方汽车方向盘有问题,当时全国汽车厂都停业一年;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不达标,全省太阳能都不能生产和销售(近期广东的例子),一年后再说......所谓一个城门失火,连所有城市的城门都会殃及;3.另外,中国的文化管理部门死死地扼住影视作品进军市场的咽喉,只要过不了审查申批关,就堵死了你去接受市场检验的通道。以上这几点也正是国内人创业异常艰难的主因,赋税过重还有办法应付,但如果时不时被突然停业整顿一年半载甚至一个月,创业人(尤其是借贷创业的)就只有跳楼的份了。回归正题,尽管冼夫人的故事非常有拍摄价值,但正因为其主旋律非常强反而造成题材很敏感,多年来无人敢再涉足,冼夫人文化传播之路就这样被堵死了。
其实粤西专家学者们已自食其果,在此次事件后,有多位专家学者相继呈上自己的冼夫人影视作品,但没有一个制片单位敢接拍。首先单是因冼夫人的地域之争造成的恶果就没有人敢接拍了。其次问题也在于专家学者们的“剧本”只会完全遵从史实,基本不会从市场角度考虑,不会用“迂回渐进”的文化传播策略,古代小说(即戏说)有哪一本是完全遵从史实的?连《三国演义》其实也只有三分史实而已。再次,对中国人来说,连拍好花木兰而不犯“历史错误”和“政治错误”也很难做到,结果花木兰这个题材反而被美国率先抢去,然后中国内地才敢去拍,但仍然只敢用传统的主题,对冼夫人主题就更是敏感的雷区了。
中国文化真的具有包容宽容精神吗?按文化发展周期曲线预测,冼夫人文化传播至少近二十年内也无法翻身。看来靠传统影视剧来传播冼夫人文化已此路不通,只能从粤剧、歌剧、舞剧、歌舞剧、话剧、小品、网站动漫剧、网站DV剧(自拍剧)、地方DV剧、校园DV剧、单位DV剧、个人DV剧和手机短片等方面着手了,这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重出生天的策略呢。冼夫人题材暂不宜通过影视等进行商业化传播,但以后必会经此道路,应以上述形式作好准备,DV剧等应是可行的。或者剧中主角以冼夫人为原型,但不姓冼,叫沈英、沙英、高英等都行,说的是一个南方少数民族女首领(南方一个少数民族女首领)(南方少数民族一个女首领)的故事。这就是冼文化传播“曲线迂回策略”的一些措施。尽管如此,本站仍然不放弃收集有关冼夫人文化传播的贴子,研究会继续进行。
我猜想,如果以前的俚人社会曾经出现过“反对进步”、“不沾沐王化而宾服”(其中一部分俚人可能与僚人一道退到广西而成壮族)的声音,主要理由不外是这些:1.不合地情、民意,不想过等级社会生活、文明生活;2.双方都还未准备好,条件还不具备;3.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4.要防止被内外敌对势力利用;5.要走适合自己的自由发展道路;6.会动摇南粤社会结构,制造不稳定因子;7.要防止本族群文化失去传承,从而亡族灭种。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不证明,反对进步的力量往往就源自最上层。面对强大的阻力,冼夫人发扬大无畏精神,其作为堪比赵武灵王、北魏孝文帝和日本明治天皇等。冼夫人的道行甚至更高一点,从“百通令旗”的传说可以看出,冼夫人或可以度人于无形之中。两部连续剧的错误是不应以“冼挺”来做“反对进步”的角色,他应该有很多直系及旁系后人。应该另外虚构一个最上层反派角色。
冼夫人当时的“现代化”其实就是“汉化”。韩国、日本和越南等国土狭小,人至贱而无敌,对待各种文化(包括本国文化、先进文化)都能既拿得起又放得下。但就连韩国、日本和越南等都要接受汉文化,近在咫尺的岭南如何能避免得了?冼夫人率部众躲进山里打了多年游击,被人称土匪、俚贼(至今仍然有人误以为冼夫人是南方农民起义女领袖),其中的艰苦卓绝可想而知,地方萧条,生灵涂炭,可能双方都已厌战。古今中外的史实表明,顽固抗拒先进文明的族群很容易因落后而消失(如印地安人)。落后就要挨打,粤西地区在冼夫人之前当然还很落后,包括经济、文化和技术等都落后,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俚人必会向当时最先进的文明靠拢。为了和平、生存与发展,买升不买跌,粤西地区接受汉化、进行社会改造可能是唯一正确的道路。冼夫人时期,岭南出现前所未有的跳跃式发展,冼夫人功不可没。明万历《高州府志·冼氏夫人传》中评论说:“当陈隋之时而无冼氏也者,则魈结跣足之俗,未必解辫发而袭冠裳也。”这是很中肯的。但同时,统一要靠求同存异,有理也不要靠声高,不宽容的话,就会堵死统一融和之路。改变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以前文明的记录、文化的传承主要靠文字,当今信息、电脑时代更可以靠各种媒体,能非常完整真实地为未来人类提供现在人类的生存发展情况。粤西文化的缺陷包括冼夫人文化精神的真正内核人们还没有把握、俚人文化中某些算是好的基因没有得到传承等。可惜除了汉人用官方价值观写的一篇冼夫人传记,本地文化一直以来多靠心口相传,其中必有大量信息丢失并失真,连冼夫人的出生地都无法确定。本地食古不化的读书人不但不能创新,连文化都没能记录下来。茂名地区几乎已失去历史记忆,在当今信息战线、文化战线(“战线”本是文革式语言)上都几无还手之力,与省港一起被人称为“传统文化沙漠”,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粤西地区目前在学习先进文明、改造社会、吸引外来资金技术的脚步都比其他沿海地区慢,的确亟需重振冼夫人文化精神。
俚人的历史文化记忆得不到保存,罪不在冼夫人,而在于后人。毕竟汉人的名声好听得多呀,更容易生存发展呀,所以俚人自己可能有意抹去了历史记忆。罪更在于武则天,女人的嫉妒心是非常可怕的。如果没有武则天,没有对冯冼直系后人的追杀,俚人的文字、文物等可能就会得到保存,夹缝里生存的俚人也用不着抹去自己的历史记忆。在影视作品中,可描绘冯冼后人(两姓先祖据传为汉人,俚人的首领、酋长及部分俚民的先祖可能都是汉人)由于不慎,地区资料、家族资料、墓地和庙堂等皆被战火焚毁过,可参考高力士墓碑的记录。但这一点还要征询冯冼后人的意见,历史人物剧真难制作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