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中年级习作

(2018-05-05 13:10:56)
分类: 其它

作文是一种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教学中,通过对作文思维过程的精细剖析与层层展示,帮助学生掌握作文规律,因此,我们课题组成员按照课文做范例——模仿构思——独特创作的模式,充分利用习作课进行写作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学会理清思路,合理选材,掌握写作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1.以课文为例,学画思维导图。

用思维导图给文章画像,用结构化的方式把文章的行文思路呈现出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绘制思维导图,学会如何构思以及课文的表达方法,真正做到立足课堂,读写结合。

以葛春利老师执教的《找骆驼》为例,这篇文章结构清晰,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述了商人是如何找到骆驼的。葛老师在执教过程中边讲解边画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图的中心词是找骆驼,也就是文章的中心,它的一级分支就是找骆驼的起因、经过、结果,通过此图就把如何写一件事及如何安排详略,展示在学生面前。二级分支就是找骆驼的经过,此部分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在老人的语言中分别找出骆驼的特点及老人的判断依据,填到思维导图上。那么,通过这个思维导图,学生既能直观地理清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快速复述课文,同时也学会了谋篇布局。

http://s6/bmiddle/006vUlA3zy7kgZHSU6Ne5&690

 

 

 

教师以此为例,让学生把《我不能失信》这篇文章的脉络理清楚,指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初步掌握如何写一件事。

《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解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周小娟老师在执教本课时,主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抓住三次试验的方式、结果、结论为主线,把各自理解到的内容记录在阅读思维导图上。在自绘阅读思维导图后,学生进行集体讨论,分组合作,在黑板上完成代表集体智慧的阅读思维导图,进一步交流、体会如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思维导图素材的开发、教学,激发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兴趣,学生学会了绘制思维导图并初步掌握了利用思维导图去理清思路的方法。

2.运用思维导图助写作

思维导图与作文的关系可以这样认为:作文是一种思维过程与思维结果。将思维导图运用到作文教学中,通过对作文思维过程的精细剖析与层层展示,帮助学生掌握作文规律,在写作时发散思维、理清思路、有章有法、节省时间,达到授人以渔。

1)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选材

作文涉及的知识面广,思维导图把放射性思维外化出来,适应了作文的这一需求。放射性思维指的是来自或连接到一个中心点的联想过程,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形,是放射性思维的表达。教师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选材,久而久之,学生能自觉把这种思维应用到习作中,从而极大提高学习能力。

每一篇习作,都有它的主题,学生在拿到习作要求之后,首先要确定写什么,也就是思维导图中所提到的“中心点”,确定一个中心词(中心题材)。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围绕中心词(中心题材)自由想象,并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相关要点。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习作内容是“说说心里话”。可以对老师说,为了我们的成长,您操碎了心;对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别再把我当小孩看;对小伙伴说,我们不要再互相起外号了,这样不文明……教师在执教中让学生敞开心扉,把自己最想说的心里话用思维导图尽可能多的罗列出来,然后引导学生筛选写作素材,选择自己最想表达的部分进行习作。

总之,思维导图为习作拓展思考的空间,提供多项选择,让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有了最佳选择。在写写画画的过程当中,思维的灵动随时闪现,思维不再受约束,也不再有无米之困。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在学生头脑中选择的范围就非常广,可写的内容也多。同时,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中心点”辐射出去的内容时,学生的个性化的东西也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彰显。有了导图的清晰展现,取舍也更有目的性,科学性,效果自然更佳。

2)借助思维导图巧构思

学生确定了习作内容,也就是知道了“写什么”之后,最困惑的是“怎么写”。“怎么写”也就是文章的结构。一篇好的文章,关键在于谋篇布局。思维导图能清晰地反应出写作时的思路,能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思维的脉络。在习作中解决“构思”这一问题时,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李恒峰老师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写我们的校园。她让学生先利用思维导图罗列出学校的每一处景物,想想准备选择哪几处写。然后,在思维导图上进行添加:重点写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由外到内,由主到次,按一年四季的方式或由动到静的顺序)等,每一处景物有什么特点等,从而使思维导图的内容更加完善具体。学生根据导图整体构思,全面把握,这样就提高了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3)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表达

 

课标中指出“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样一来,学生就有东西可写。但是在习作的同时,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很多学生的习作不够具体语句不够生动。这时学生可以继续丰富和完善思维导图,在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基础上努力斟酌遣词造句,使内容更丰富,中心更明确,最终使文章更具有深度。如李恒峰老师以课文《荷花》为例,引导学生仿写一种花。课上,李老师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写荷花时用到的好词,用到的修辞手法以及好的描写方法等,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http://s6/bmiddle/006vUlA3zy7kgZLVJCB95&690

 指导学生习作时,就在原有的思维导图上进行补充,如:拟人、比喻、夸张、想象等等,并作合理调配,使文章显得更为生动。同时将想到的可能用到的好词好句记录在旁随时选用。我们不难发现,画一幅思维导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在习作之前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画出来时,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其实直到学生动笔,习作早已经历了不止一次的修改。思维导图让学生在习作前,对全文有了一张“全景图”。这张“全景图”帮助学生明确了“写什么”、“怎么写”、 “用上哪些词句使文章生动” 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思路清晰、详略得当,不知不觉中便提高了习作的质量,也加快写作速度,同时无形中也降低了习作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4)利用思维导图妙积累,服务习作

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我们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的协调发展。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有诗曰:“胸有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张翕”道出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数量和质量,我们采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在课题开展的前期,首先实验班建立、健全图书角,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其次,班里每周开设阅读指导课,通过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除了上好阅读指导课,我们还鼓励学生坚持每天阅读1个小时,班里定期评选出“读书之星”,以此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其读书习惯的养成。同时,班里还精心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美文积累”、“好书推荐会”、“成语故事会”等。

《新课程标准》三四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不仅如此,新课程教材区别于老教材的另一大特色便是“综合性学习”。它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重大改革,也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但如何把理念层面的目标体系落实到实践中?思维导图就是一个有效载体。根据所需要的积累或查找的知识群,确立一个中心词,并以此中心词为原点,确定二级、三级节点,从而形成一张课外语文知识的信息导图,随时为习作提供丰富词汇和习作佳句。

在课题开展了一段时间,学生能够绘制思维导图之后,为了更好地积累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我们在之前阅读活动的基础上又加入如下内容:

小日记。每天晚上学生都要完成一篇日记,日记的形式是画一幅思维导图,写几句话来记叙当天发生的事,作为学生的生活积累素材。

读书记录本。(每篇读书记录按照作者、故事主人公、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想到的问题,积累好词好句,简单仿写等几个方面来完成,画出故事的思维导图,作为学生的语言积累素材。)日记本积累的是生活素材,语言材料的积累,则主要靠摘抄本的体现。

扎实有效的阅读不仅让实验班书香弥漫,而且也为快乐习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运用思维导图去评价

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讲评课》中指出:没有研读学生的作文就进行讲评不是真正的讲评。”这样也就没有针对性地去发现、去了解学生在作文时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去解决学生写作中的问题,那学生一直处于不会写的状态。

学生每次习作时,围绕主题先选材,再构思(画出思维导图)、预算(字数预算、段落预算、细节预算)、成文,批阅之后讲评课。教师对习作进行讲评时,先把从学生文章中摘录出的好句子展示在大屏幕上,引导全班同学进行点评,学会评改,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自信。师再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列出本次习作中出现的23个共性问题,给出指导并让学生再次修改,完成作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找骆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