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之初体验 ——《金色的鱼钩》和《七根火柴》
(2017-04-15 18:11:20)分类: 教学故事 |
群文阅读之初体验
读完蒋军晶的《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我对蒋老师佩服的是五体投地:蒋老师的课堂效率实在是高!学生学到的东西也实在是多!课堂设计是如此的精巧!
我的心里也很是痒痒:群文阅读在我的课堂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我一直在等待着这么一个机会,如同咿呀学语的孩子般,踉踉跄跄地迈出了第一步。
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讲的是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为了照顾三位伤员而牺牲的故事。学生读完课文后,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基本上已经掌握的八八九九。
作为老师,我要教给学生点什么?如果我教的东西学生都会的话,课堂必然会索然无味,自己也觉得对不起孩子们;如果知识太难的话,课堂必然会成了我的“一言堂”。吴刚平教授指出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想学”,衡量高效课堂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能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如何在《金色的鱼钩》上学生获得能看得见的进步?
我们一直强调语文课要教表达。《金色的鱼钩》这一类充满政治性、主题鲜明的文章在一篇课文中教学中如何体会表达?难道还是要逐字逐句的分析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学生找一句,我们就分析依据一句?一堂课下来,学生和老师都很乏味!
此时,蒋军晶老师给我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蒋军晶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中举例“故事背后的想法”教学设计时,借助阅读单将多个话题、多篇文章融在一张表格中,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梳理,避免了提问过多、过杂。
我设想:将《金色的鱼钩》和《七根火柴》进行群文阅读,也让学生寻找寻找“故事背后的想法”。教学设计分三步走,第一步学习《金色的鱼钩》,第二步对照《七根火柴》寻找两天文章的共同点,第三步学生结合自己的发现创作类似的小说。
在第一环节时,我利用“画故事情节梯”帮助学生掌握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关键词概括出故事的“开始——经过——结局”。在分析《金色的鱼钩》主要内容后,添加一个环节“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题目?”,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并明白“金色的鱼钩”的线索作用。
第二环节让学生对比两个故事的情节梯,发现相同的地方。本次活动主要是通过小组合租的形式,由于是第一次做两篇文章的对比,所以学生的积极颇高。学生发现的相同点也不少,主要集中在四点长征途中遇到了困难,或是灾难性的天气,或是敌我悬殊的战役;‚战友之间互相帮助,何时何地都不忘党的责任ƒ结局相似,一人牺牲其他人顺利通过铭记这段历史,④题目往往是文章叙事线索,别出新意。
第三个环节是学生创作时间。因为是自己的发现学生使用起来还是比较得心应手,下课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篇小作文,有的同学甚至写了三页之多。课后,学生纷纷爬到我的身旁叽叽喳喳地说“老师,我会写小说了!”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了课堂除了教近义词、反义词、一个字好在哪里、概括段意••••••还有接近文学的表达:文学里的幽默与讽刺、人物态度和想法的改变对情节发展的影响、文化习俗对故事情节的影响,天气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时间的描述所营造的气氛、故事中的转折、故事里的主角与配角、故事的高潮、日记和信在文学中的运用、事物的象征意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