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教学案列分析
克井大社学校
郎敏整理
听了艳芬老师和春利老师的课后,我感受很深:古诗可以教的如此别样,让学生兴趣盎然。同首诗却各有见解,不得不让人佩服。对于今天两节课的意犹未尽,我又整理了一组有关送别诗的教学案列,供大家学习参考。后有于永正老师的点评。
【选文篇目】
一、《赠汪伦》【唐】李白
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三、《别董大》【唐】高适
四、《渭城曲》【唐】王维
【选文缘由】
首先是课程意识。当下有一部分语文教师把语文等同于教科书,缺少课程意识。民国时期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自己选编教材,自己教学,他们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师要向他们学习。
其次是文化意识。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到了现代,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越来越发达,通讯越来越便捷,再也没有了古人那离情别绪,仿佛达到了“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现代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给我们带来了便捷,但也让我们丢失了对朋友和亲人悠长的思念情怀。在当代怎么培养小学生丰富的情怀,培养孩子们对父母、对亲友的美好情感,成了当下重要的研究话题。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的情感却越来越淡薄。这是现代社会值得警惕的问题。我选择一组送别的诗,就是想借此学习古人朋友间深沉真挚的情感,以此陶冶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最后是选文意识。古诗中送别诗多如牛毛,作为教师应有一双慧眼,善于优中选精。我选择这四首诗是有考虑的。《赠汪伦》这首诗抒发的是伟大诗人与普通农民之间纯洁而真挚的情怀。李白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名天下远扬,连皇上都召他进宫写诗。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和农民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他们之间产生了怎样的友谊呢?李白是怎么珍惜两人之间特殊的友情的呢?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可以在孩子心中播下人人平等的种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写的是两位大诗人之间的友谊。孟浩然长李白11岁,是李白心中的偶像。李白曾经写诗赞美孟浩然,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那他是怎么送别孟浩然的呢?他送别的行为又表达了怎样动人的情怀呢?我相信这首诗是能打动孩子们的心灵的。
《别董大》是边塞诗人高适的一首名诗。作为边塞诗人他豪放旷达,即使在阴云密布、大雪纷飞的恶劣天气中,为了劝慰自己的朋友,让自己的朋友带着愉快的心情上路,吟出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千古名言,让董大带着一份温暖、一份友情踏上了漫漫征途。
《渭城曲》这首诗写的是王维送好友元二去安西,安西在古代是非常偏远而荒凉的地方。自己的好朋友要到那样的荒蛮之地,作为主人的王维怎样劝慰自己的朋友呢?于是,吟出了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有的惜别、劝慰、挽留都在这一杯酒当中。
【备课构想】
同样的四首送别诗该怎么教学呢?这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课”似看山不喜平。四首诗的教学应该各具特点,避免雷同呆板,缺乏变化。
第一首《赠汪伦》怎么教学呢?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故事创设情境。通过讲述汪伦写信骗李白到桃花庄的传说故事,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情感铺垫中,聚焦一个问题:汪伦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小船将要走的时候才赶来相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想象汪伦和李白当时的内心活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故事教学法和想象教学法是这首诗教学的重要方法。在学生想象入情入境的基础上揭示诗人“以歌送别”的独特送别方式。
第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淡化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强化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感体会。教师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李白站在黄鹤楼前送别好友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呢?请大家展开想象,根据诗句想象送别的时间。”正因为这个问题设计的巧妙,问到了诗歌的关节点,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因此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观点的热烈场面,品味出诗人“以目相送”的浓浓情意。
第三首《别董大》教学就快速处理,在熟读这首诗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快速地体会出“以话送别”的独特送别方式。
第四首《渭城曲》在教学时采用了有详有略的教学方法。详讲的是安西之地荒凉,人烟稀少,让学生体会此时元二的心情;详讲的是王维用什么方式送别元二。在学生体会出这首诗“以酒送别”的独特方式后,其他一概省去。
因为这四首都是千古传唱的名诗,关于古诗教学我还有个主张:反复吟咏,情感熏陶。在吟诵中体会情感,在吟诵中学习语言,在吟诵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以在这堂课的教学当中,我配上了经典的古乐,再加以教师入情入境的示范吟诵,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吟诵涵泳当中受到美的熏陶。
为了增加教学情趣,为了学以致用,我在教学结束时还安排了师生相送的环节。实践证明,这个环节深受孩子们的喜欢。教学在兴趣盎然中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课例呈现】
同中求异 异中求同
——“送别组诗”课堂实录
一、学习第一首,品味“以歌相送”
师:我们来看看古代诗人,在送别朋友的时候(板书:送别),他们是怎么表达情感的。(补充板书:送别组诗)今天这堂课呢,孙老师要带大家学习一组诗,所以我们就把它称为——
师生:(齐)送别组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先学第一首(屏幕出现《赠汪伦》并配乐),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李白乘舟将欲行……
师:读得很好,这首诗是谁写的?
生:(齐)李白。
师:李白写给谁的?
生:(齐)汪伦。
师:谁知道汪伦是什么人?你说。
生:汪伦是个乡下人,他也非常喜欢读诗,可是他自己不会写。
师:基本讲对。汪伦是安徽泾县人,他是个酿酒师,非常喜欢诗歌,也非常仰慕诗人,尤其是当时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谁?
生:(齐)李白。
师:李白诗写得好,好到什么程度呢?被皇帝传到宫里面去写诗给皇帝看,用现在的话说,李白是当时最大最大的“大腕”了。汪伦非常仰慕李白,他怎么见到李白呢?(指着一位举手的男同学)你知道,你说。
生:他写了一封信给李白,上面写着他那边有十里桃花,还有万家酒店,李白很喜欢喝酒,所以就来了。
师:李白喜欢游玩大好河山,喜欢饮酒,李白斗酒诗百篇是不是?一个十里桃花,一个万家酒店,正中李白下怀,于是李白就来到桃花庄上。到那里一看,只有桃花潭一圈桃花,只有一个姓万的人家开了一家酒店,但是李白有没有怪汪伦呢?
生:(齐)没有。
师:他就欣然住在汪伦家里,和汪伦饮酒谈诗,成了非常好的知己朋友。这首诗就是李白离开汪伦的时候,写给汪伦的。再把它吟诵一遍。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这首诗比较好理解,诗的意思你们会解释吗?
生:(齐)会。
师:谁来说说看?这首诗比较好懂,我请没有发过言的,你来试一试。
……
师:诗的基本意思懂了,我觉得还没有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读这首诗你有问题吗?你们讨论讨论看有什么问题。
(生小组讨论)
师:好的。我来读诗,你们能不能再发现一些问题?“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这时已经来到哪里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在李白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别呢?
师:(兴奋地)听到没有?为什么要在李白离开汪伦的家,来到桃花潭坐到船上,要走的时候,汪伦才来送呢?他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送客你会这样送吗?
生:(齐)不会。
师:你肯定在家里就要这样送了,是不是?你们这时候就做做汪伦,猜想猜想,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有哪几种可能呢?为什么到这个时候才来送呢?几个人讨论一下。
(生小组讨论,教师在其中一组学生中小声提出问题)
师:你说说看,为什么早不送、迟不送,偏偏到这个时候才来送了呢?
生:因为这里有汪伦和李白的美好回忆。
师:什么回忆?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要等到李白坐到船上才来送呢?
生:可能因为他们在这里相遇。
生:我的观点是:我们一般送亲朋好友是在家里送,而汪伦故意不在家里送,特别安排走的时候送,这样给李白留下非常深的印象,让他记住汪伦这个朋友。
生:可能是因为李白喜欢喝酒,而汪伦又是酿酒的,他在家里特地为李白酿了酒,李白快要走了,他才酿好,急急忙忙给李白送了过去。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李白的名气很大,所以汪伦想组织一个大活动来送别李白。
师:你的想象当中,不是汪伦一个人踏歌相送的,他是把整个村子的人都组织来踏歌相送。那个场面是了不得,李白坐在船上,本来都要走了,突然听到一阵阵歌声传来,李白坐在船上还坐得住吗?
生:(齐)坐不住。
师:李白就要站起来,跳上岸去,握住汪伦的手说:“汪兄啊,你真是对我太好啦!你这样的情意我怎么表达呢?我一介书生,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你,拿笔来。”于是,李白挥毫写下了《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兄啊,就把这个送给你吧。”汪伦收起了李白送给他的诗,把它当作传家之宝,一代一代传下来。这首诗就是面对此情此景李白即兴挥毫写下的,我们一起来吟诵一下好不好?
(生有感情地朗诵)
师:是啊,桃花潭的水纵然有千尺深,也深不过汪伦对“我”的感情啊。在家送一下感情就深了吗?送过了再送,不是一个人送,把一个村的人都组织起来送,抬着美酒,踏歌相送,这才能感动李白。起立,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一下。
(全体起立,配上音乐,全体动情地吟诵)
师:我只看到一个摇头晃脑地读起来了,你们拘谨了一点,还可以放开一点吗?看我这里,能不能背下来。不看屏幕上的,看着我这儿,你们可以动起来,要做动作的可以做动作。(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有感情地背诵)
师:请坐,这首诗是写谁送谁呀?
生:(大声答)汪伦送李白。
师:汪伦用什么形式来送李白的?
生:(齐声答)踏歌相送。
师:汪伦是以踏歌相送的形式。(板书:以歌相送)这是汪伦以歌,踏歌的方式来送李白的。古代诗人送别的方式有很多种,除了用歌声来送别,还有什么送别的方式呢?我们来看看李白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其他朋友的?(屏幕出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第二首,体会“以目相送”
师:(深情地朗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你们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齐)诗人。
师:(竖起大拇指)也是唐朝的诗人,比李白大11岁。当时的名气比李白还要大,但是和李白的感情非常好,这首诗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别谁?
生:(齐)孟浩然。
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什么意思?解释一下,你来。
生:(一女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断断续续回答)老朋友向西辞别黄鹤楼,在春天的时候要去扬州。
师:在什么时候?在烟花三月,在繁花似锦的时候。在这么好的季节孟浩然要乘船到扬州去。请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是什么意思?
生:朋友的小舟离我越来越远,“我”只看见长江那滔滔的江水向天边流去。
师:孤零零的一只帆船越驶越远,最后它的影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流向天边,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还流去了什么?带去了我对孟浩然的思念,带去了朋友的友情。这种思念啊,就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永不停息。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看着诗人孟浩然离去,看了多长时间?你说说看。
生:看到天色已暗了下来。
师:你说天色暗了,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一句。
师:什么地方写天色暗了?要根据诗来想象,不能离开诗。你说。
生:我根据“孤帆远影碧空尽”这句话知道了,李白是直到帆船没有了影子之后才离开的。
师:孟浩然离开黄鹤楼,走啊,走啊,等那个影子都看不到了,猜猜看,李白在那里站了多长时间?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你说大概用了多长时间?
生:可能接近半个钟头。
师:半个钟头,有不同的看法吗?你说。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
师:看了半天,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他看了半天多。
师:那个船消失之后,李白是不是掉过头就走了呢?
生:(齐)不是。
师:他还在那里看,他看到什么——“唯见长江天际流”,他还在那里看那长江水滚滚流向天边。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指名)你这样送过客人吗?实话实说。
生:我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你这样送过客人吗?
生:没有。
师:我也没有。看看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深到什么程度了?读!(生齐声朗读)
师:非常整齐,非常响亮,但是不像李白的情感。谁来像李白那样吟诵一下?莜同学,刚才发言最漂亮的莜同学。(莜同学高声地朗读)
师:掌声给莜同学(掌声响起)。你的嗓音非常好听,读得也非常响亮,如果你能读得适当再含蓄一点(教师示范前两句),我相信你能读得更好。我们把掌声给她。
(莜同学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教师示意减慢语速)
师:进步了,掌声给她。
师:(范读最后两句)是不是更有味道一点?你们来有味道地读一下?坐在位子上吟诵一下。(生纷纷坐在座位上摇头晃脑地吟诵)
师:(指名)你的头摇得最好,我们送掌声给他。(掌声响起)但是幅度不能太大,一大话筒就跟不上了。(全体学生笑起来)
(生摇头晃脑地有感情地朗读)
师:掌声给他(掌声响起)。前面你们一个都没有晃起来,现在你这样晃起来,孙老师真高兴。“孤帆远影碧空尽”越去越远,“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李白是以歌声来送别孟浩然的吗?
生:(齐)不是。
师:他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孟浩然的?你说。
生:是目送。
三、学习第三首,理解“以话相送”
师:是用眼神、眼光、目光相送的。(板书:目)就在那里看啊,看啊,这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啊。古人就是不唱歌就这么看着也能把感情表达出来。我们再看看古代诗人还有什么样的送别方式?第三首——(屏幕出现《别董大》)
师:想不想读?
生:(齐)想。
师:大声读,齐读。(配上音乐,生齐声朗读。)
师:高适是唐朝著名的什么诗人?知道吗?边塞诗人。他的一个好朋友是著名的琴师,叫董大,千里迢迢去看望高适。朋友聚会终有一别。那一天,董大要离开高适了,是什么样的天气呢?“千里黄云白日曛”,乌云滚滚,遮天蔽日,大雪纷飞。“北风吹雁雪纷纷”,大雪纷纷地下着,这样的天气,人心里好过吗?(指名答)你说这样的天气人心里感到怎么样?
生:心里感到沉闷。
生:悲哀。
生:心里感到十分难过。
生:伤心。
师:伤心、压抑。天气是这样的天气,而且“我”的朋友就要离开“我”了。本来朋友的离别就非常的伤感,加上这样的天气,伤感中加上伤感,沉重中加上了沉重。作为一代大诗人的高适,能让他的朋友带着伤感、带着沉重、带着这样郁闷的感情踏上漫漫行程吗?
生:(齐)不会。
师:作为好朋友能这样让他走吗?
生:(齐)不能。
师:于是好朋友说了句什么话?读。
(生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路上没有知音,因为天下很多人都认识你。
师:(指名问)你说说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不要担心前面的路程里,没有一个知己,天下人都认识你。
师:不要担心漫漫的长途中没有你的知心朋友,天底下谁不知道你董大的名字呢?琴弹得那么好,你是大名鼎鼎的琴师,音乐家。听到这样的话,你说董大的心情怎么样?
生:他的心情从黑暗一下子转到喜悦。
生:他的心情可能有点放松。
师:放松,你说。
生:他的心情可能变得开朗起来了。
师:变得开朗起来了。对呀,这样的千里黄云,这样的白雪皑皑,对于董大来说都变成美好的景色。于是他欢快地、喜悦地、开朗地踏上他的漫漫旅程。高适是用什么来送别他的朋友的?是目送吗?是歌送吗?是用什么来送他的?你说。
生:语言。
师:是用暖人的话语来送别朋友的(板书:话)。鼓舞人心的、暖人的话语,人听了之后就像一阵热浪涌上心头。读《别董大》。(生齐读)
四、学习第四首,感悟“以酒相送”
师:好!拿起第四首诗,发给你们的讲义《渭城曲》,自己把这首诗读一读,放开声读。
(生自由地读)
师:谁来把这首诗读一读?你来。
(生大声地朗读)
师:你把这首诗的解释再读一读。
(生看着讲义,大声地朗读解释)
师:请坐,我们一起把这首诗朗诵一遍。
(生齐读)
师:这首诗中王维是用什么方式来送别他的朋友的?
生:(低声)酒。
师:大声说。
生:(大声)酒。
师:(板书:酒)朋友啊,再干了这杯酒吧,向西走出阳关之后,你再也见不到你的朋友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么感人的话。同学们,古代诗人送别亲朋好友的时候,可以以歌相送,可以以目相送,可以以话相送,也可以以酒相送。不管是以歌送,以目送,以话送,以酒送,最根本的还是要以什么相送?
生:真情。
师: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板书:情、心)。只有这样以真情相送,以真心相送,才能写出这样千古流传的诗句。这四首诗你们喜欢吗?
生:(齐声大声说)喜欢。
师:请选择一首读给我听,或者背给我听,自己选一首。
(生自由地朗诵、背诵)
师:谁来?(面带微笑说)谁没有发过言,把手举高一点,把手摇一摇。(指名说)你没有发过言,你来背一首。
(生有感情地背诵《赠汪伦》)
师:好,谁还要来吟诵一首?你来吟诵一下。
(生有感情地背诵《渭城曲》)
师:好。我们这样来连诵一下,把书放下,我诵上句,你们诵下句,好不好?
生:(齐大声地说)好!
(师生互动,吟诵了《渭城曲》和《赠汪伦》这两首诗。)
师:大家诵得很好。我们今天学了一组古代诗人送别的诗。我们看古代诗人是多重情意啊!马上就要下课了,下课后孙老师就要和同学们告别了,回南京去了,你怎么送别孙老师呢?
(生窃窃私语)
师:谁来送送我?你用什么方式来送我?(向一位男同学走去)(举起大拇指,笑着说)重情意,够朋友。你来。
生:孙老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你走了,我们会想念你,相信有一天我们还是会再见面的。
师:相信我们一定会再见面的。握个手(师生握手),请坐。
师:(指名问)你怎么送别我?又遇到一位朋友、知己。
生:孙老师,你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还是我们的知己,我们会永远记着你。
师:谢谢!谢谢!称我是他的知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请坐。朋友,握个手。(师生握手)
师:(指名问)你准备怎样送别孙老师?
生:孙老师,紧紧地握一下手。(师生握手)
师:用握手的方式来送别。握了又握,握了又握,久久不肯散去。
(全体学生大笑)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专家评课】
爱是第一智慧
于永正
孙双金老师是一个思想者。他的思维常常很独特,或者说他有独特的思维触角。他的教学思想以及对教材的处理方法往往很独到,很新颖。印象特别深的是他执教的这组送别诗。他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王维的《渭城曲》,高适的《别董大》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同样是送别友人,同样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但表达的方式不一样:有的是以“目”相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的是以“歌”相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有的是以“酒”相送——“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的则是以“话”相送——“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种组合的本身不就是一种创造吗?没有独特的思维触角,怎么会有这种独特的发现呢?
语文本身是有情的。一篇篇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情动”而“辞发”嘛!语文老师也是有情的,否则怎能“披文入情”!一个语文老师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
更可贵的是孙双金老师在引领学生“入情”的过程中,认真去感受语言和文章的表达形式。在他的语文课上,不但给学生留下了形象,留下了情感,留下了灵性和悟性,而且留下了语言。这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因为语言文字本身也是一种智慧。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于是我又悟到了另一种智慧——爱。爱是第一智慧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