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枫)带着“五个一”踏上新征程
(2021-04-11 07:48:01)
标签:
数学教育 |
分类: 培训心得 |
最美人间四月天,4月6日—10日新一期中原名师培育对象项目在美丽的北京师范大学启动了。短短四天,收获满满。梳理下来概括为“五个一”:
*一种态度:主动成长
李嘉诚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如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源于内需是发展的前提,主动行动是成长的关键。
毛杰副厅长在开班典礼中为大家推荐了中央电视台的十集大型纪录片《先生》,要求大家要以教育家型的教师为目标。这是殷殷寄语,更是重任压肩;这是压力,更是动力
在名师发展论坛上,从往期108位中原名师的,我们看到了他们努力向上的力量,无论是张秋萍园长的教师发展学校的发展历程,还是石吟园长、陈静老师、都娟校长的中原名师工作室建设情况,抑或是李明校长、郑美玲老师的个人成长经历,无不隽刻着他们主动成长的足迹。
主动成长其实也就是“逼”自己成长!“中原名师”不仅是荣誉,更多的是责任,三年培育任务很多,但不逼自己一把,怎能知道自己有多优秀呢?人生多艰,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轻易认输,敢于面对,成功迟早会笑脸相迎。
逼自己成长,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的开启!
*一种视角:科研视角
专业成长需要专业视角,什么是教师的专业视角?杨润勇博士在讲座中提到,教育家三要素是热爱教育、站在教育一线、懂得并运用教育规律,而其中前两点我们容易做到,第三点就难了。什么是懂得并运用教育规律呢?用杨博士的话说,其实就是进行教育科研,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视角就是科研视角。
曾经的我对教科研很迷茫,觉得遥不可及,杨博士的讲座则带来了“拨开云雾见日出”的感觉。一句话:教科研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杨博士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托,通过课题的确定、选题的依据、研究的内容等方面对课题研究进行详尽的分析介绍,具体到字数的多少和需要注意的细节等,把原本感觉高大上的课题研究变得如此接地气,原来做课题只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把好问题变成好标题,二是选择好方法解决好问题,三是对研究假设进行证实和证伪。
做最真实的课题研究就是真正做教育教学的研究,只有做好真研究才能真正懂得和运用教育规律,才能离教育名家更进一步!
*一种方式:学习积累
莫言曾经说过: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
丁武营主任在结业典礼的总结中提到的“5+5工程”中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读书学习”,要求各培训基地要成立读书小组,定期进行读书分享和交流,每个月撰写一篇读书心得。杨博士在讲座中也提到做课题研究必须进行大量的文献阅读,攥写文献综述。
为师之道,唯有不断学习,学习政策方针,学习经典名著,学习学科专业、学习研究专题文章……在当今时代“能者为师,愿者为生”,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成长。
*一种习惯:反思习惯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产生很多新奇的想法,会遇到很多困惑和问题,也会有很多课堂上精彩的生成,但我们往往仅仅只是停留在“生产”层面,久而久之,good ideas就被淹没在繁琐事务的洪流中。李琼教授开篇之问“在教育战线上这么多年,我要留下的是什么?”我们要留下的就是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比如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于漪的“教文育人”、常丽华的“完美教室”……他们的教育思想来自哪里?张教授说“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工作逻辑,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另一条腿是研究逻辑,要不断地反思。”而我们往往以“忙”为借口而只迈出去第一条腿。从今天起,每天“逼迫”自己记录案例,进行反思,1.01365 = 37.78,; 0.99365 = 0.03,每天积累一点点,积少成多。
*一种性情:温润内蕴
《礼记·聘义》里有一句话:“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说的是人的性情,也是中国古代君子的人格追求。
张国龙教授在专题讲座“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人文素养”中提到:我们要“以人为本,温润做教育。”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那说:“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最好的教育,从来都是一种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的影响。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教育从来都是一件急不得的事情,立竿见影急功见利这样的词汇不该出现在教育之中。
所以,我愿做一个温润内蕴的老师,我的孩子们一起“慢”悟数学文化的深厚,“慢”享数学思维的快乐,“慢”步数学学习的乐园,一起“慢慢学数学,快乐共成长”!、
从今天起:
每天记录1段教育感悟、读书1小时
每月撰写1篇读书心得、做1个精品课例
每学期撰写1篇政策解读报告、1篇专题论文/课题综述
每学年发表1篇论文、做1个专项课题研究
带着任务,向着梦想,即刻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