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2018-10-16 09:21:03)
标签:
数学 |
分类: 课标解读 |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
黄河路小学
一、教材解读
为什么要进行教材解读呢?解读什么?其一,解读本节讲什么?几个例题,针对孩子年龄特点、参照《教师教学用书》明确教学内容。其二,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套教材中的地位,或者说本节知识它起到什么样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三,这节课的逻辑顺序是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说: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如果一条理论概括能给另一条理论概括相接触、相联系、“挂起钩来”,那么就好像在知识的迁移上发生了飞跃:两条真理都被更深刻的理解了,学生在这些理论概括中看到了他以前没有看到的东西,似乎明白了其中的一条,也使另一条变得更加明白了。”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乘法的初步认识”建立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100 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本节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由学生熟悉的游乐场情境提供同数连加的式题,进而引出对乘法运算的介绍,让学生认识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感受乘法运算的简洁性;第二,沟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本课教学重点是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的意义是学习乘法计算和用乘法解决问题的基础。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教材提供了大量同数连加的现实情境,如坐小飞机、小火车和过山车的同学,每束个数相同的气球,每串数量相同的钥匙以及每份数量相同的胡萝卜、 香蕉……为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直观表象,同时通过与情境中的同数相加情况的对照,使学生形成对乘法现实模型的认识。在例 1 及相应的练习中,教材多次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或实物图与“几个几”对照 编排,相互转换,使学生能将具体的同数连加的算式,情境用更抽象、更概括的“几个几”的方式进行表达,架构起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 之间的桥梁,便于学生将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另一方面更加突出了乘法意义的本质,使学生更为明确乘法的意义。
二、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乘法是相同数相加的简便方法。
3.使学生让学生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 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乘法的意义,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所表示的含义。
三、运用表征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的智慧生长期,有三种表征系统在起作用,即动作表征、表象表征和符号表征。lesh在布鲁纳表征系统的基础上,又增加2种表征:口头语言表征和现实情境表征。有学者认为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就要灵活的实现五种表征方式之间的转化因此教师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种方式的相互转化,例如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几个几)、写一写(加法算式和乘法)画一画等活动,实现语言表征、符号表征、图形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算式摆学具、看算式讲故事等,实现符号表征、动作表征、现实情境表征的转化,进而达到对乘法意义的深入理解。
什么是表征?表征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术语,是信息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我的理解通过外在的什么形式内化为自己的理解。通俗的讲,课堂教学形式要多样化。
四、盲点思考
在“认识乘法”单元里,为了提高学生对乘法的认知,沟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在解决问题时教材提供的情景图都是把个数相等的物品连加在一起的,如果学生接触的都是这样的情景,都会给学生造成“最近我们学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都可以用乘法来计算”这一片面的认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在情景图中增加一些只能用一般的加法算式来解决问题的条件。如三个地方分别是2个、3个、4个。
教材中提供图,是让学生看图填写加法和乘法的算式,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意义的拐杖,但是考虑到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简单的文字叙述题或者是单纯的算式题,所以在两个单元学习之后需要在图和题的联系中,适时穿插一定量的文字叙述题,让学生摆脱拐杖,实现从“建立模型”到“解释运用”的过程。
五、素养落地
我们课堂落脚点是学生,学生的数学素养如何落地?其实就在每节课教学目标的落实中,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就是对学生数学素养最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