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10000多种鸟,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撞脸”“撞衫”很普遍,很严重,尤其是雌鸟更甚,弄明白费劲去了。许多拍鸟人或观鸟者常有这样的经历,以为收获了新鸟种,结果往往是早已见过,这种心情的大起大落让人无奈,但又成了爱鸟者孜孜不倦的乐趣所在。
《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是公认的权威性鸟类工具书,为什么只有文字,没有图片,我认为,这正是鸟类专家们的聪明。因为摄影图片受环境色,清晰度干扰,年龄和健康的差别,还有冬羽,夏羽,繁殖羽的变化,同一种鸟会呈现不同的外貌,非常容易产生争议,据说,外国鸟类学者编写的“观鸟手册”都不用摄影图片,流行绘图。而我国出不来这样既耐心又细腻又俱科学性的鸟类画家,虽然有工笔画,但缺乏解剖科学。
这些年来,有些钱多心又大的人,出了不少像砖头一般重的鸟类图签书籍,他们总想着超越《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可又缺乏工匠精神,添油加醋,错误百出,这类书看过一次,绝对不会再有第二次。相比较,《中国鸟类识别手册》是一本值得拥有且有参考价值的鸟类图签类书籍,它老老实实以《中国鸟类分类与分类名录》为依据,起到了互补的作用,缺点是部分图片印刷质量有点差。《中国鸟类识别手册》得到了《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的作者马敬能老先生的大力推荐,主编是一位资深的鸟类摄影爱好者。最近,该书又出了第二版,可见,《中国鸟类识别手册》已经为市场认可。现在,也有不少识鸟的APP,如《中国鸟类速查》,虽然简单,但方便实用,特别是带鸟声录音,这是纸质书无法做到的。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虽然已经有点过时了,但它伴随我成长,伴随我走南闯北,在我心目中,它永远是我忘不了的挚友。
这组图片里的三种“棕腹仙鶲”穿了几乎一模一样的外套,看过各种各样的文字描述,可至今我还是傻傻分不清。另外三种国外仙鶲长得也差不多。
棕腹大仙鶲,体长18厘米。2016年2月12日拍摄于广西弄岗。
棕腹仙鶲,体长18厘米。2014年11月6日拍摄于成都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棕腹蓝仙鶲,体长18厘米。2017年2月20日拍摄于台湾台中。
大仙鶲,体长21厘米。2014年3月13日拍摄于云南高黎贡山百花岭。
小仙鶲,体长14厘米。2016年2月12日拍摄于广西弄岗。
海南蓝仙鶲,体长15厘米。2013年1月7日拍摄于福建福州森林公园。
梯氏仙鶲,2017年5月23日拍摄于泰国岗卡章。
苏拉仙鶲,2017年7月22日拍摄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
岛仙鶲,有疑问,不确定。2017年7月21日拍摄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