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学名叫“锹形虫”,是9月我在云南景洪勐龙勐宋村拍摄红梅花雀之余的“副产品”。
有一天的上午,约莫9点多,趁红梅花雀离开后的空档,我在田埂上放松散步,无意间发现路边灌丛底下,阴影里有一只我以前从未见过的黑色甲虫,体型比常见的昆虫大许多,估计有7厘米左右,外形奇异,全身仿佛包裹了一件硬硬的铁盔甲,第一感觉,像极了美国科幻大片里,星球大战里的机器人黑武士。可能是当地早晚温差大,这只甲虫在夜里被冻得够呛,它趴在地上,触角耷拉,一动不动,像死去一般。我蹲下,用手指轻轻触摸它的背部,发觉它的腿爪在微微颤抖,然后,崛起屁股,缓缓前冲,如一个受了重伤的战士,一股绝不认输的劲头。
我小心翼翼地将甲虫放在芦苇叶上,浓黑色的背脊在紫外线下闪烁着重金属的反光。它凝固的血液和肢体被温暖的太阳光融化开了,但似乎还没有缓过劲来。它沿着芦苇叶,张开了像钳子一样的嘴巴,试图咬住芦苇叶边,却无力合牙。看到它如此顽强,我转身回去,拿来了老公手中的300镜头。
也就过了几分钟,这只黑色的甲虫已经爬上了另一片芦苇叶上,它不断地挺起胸膛,前肢上扬,它在用力呼吸,在积蓄元气。
短暂的对焦,我发现它前肢的一条腿似乎断了一截,是不是在深夜里,艰难的求生途中被石头磕绊断的。有点遗憾,更多的是感动。活命的意志让它忘记了伤痛,它拖着重重的壳,一步一拐向前爬行。当我离开它的时候,看着闪光的甲虫,我心里暗暗的为它祈祷祝福。
中午,一个广东中年女鸟友,走过来回到自己的坐位,捧着手里的白色的透明塑料盒,兴高采烈地对几个同伴说,刚才抓到一只甲虫。她好像认识这种甲虫,说市场上有卖,她又说,带回家,给小孩玩。我侧身瞟了一眼,透明的塑料盒里,一只黑色的甲虫在拼命地挣扎,六只小长腿,其中一只残疾,正四面挥舞,竭尽全力想顶开盒盖,这不就是我上午救活的甲虫吗。那一刻,我心里非常非常不舒服,最难受的是她居然要把它带回家。我真后悔,不应该让它留在路边。我也感叹,这只甲虫命不好,好不容易逃过一劫,又落入了人类的魔掌。此时,我无可奈何,和广东女不熟,能说什么呢,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她将塑料盒装进她的挎包里。
下午大约三点以后,静悄悄的拍摄现场,突然发出一声“啊”。广东女愣愣地看着打开盒盖的塑料盒,甲虫的腿关节成静止的弯曲状,僵硬的黑色躯块在晃动的盒子里,传出像一粒小碎石撞击的“啵,啵”声。她的同伴们纷纷说,它被闷死了。当时,我知道我的眼睛里正喷射着怒火,我不忍心再看到这一幕,低头抓着相机,深深地自责,心有点隐隐作痛。是我没有保护好它,如果上午我将甲虫转移至受阳面的芦苇深处,也许它此时此刻正在绿叶上活蹦翻滚,纵情拥抱着午后欢乐的阳光......
锹形虫,属昆虫纲,鞘翅目,锹甲科。是研究昆虫进化的很好的类群。全球已经记载有近100
多属1000 余种 ,我国已经记载有24 属200
余种。由于部分种类体型大、外形奇特而为大众喜爱和收藏,并作为宠物饲养、繁殖,已经成为重要的标本商品。我查看“淘宝”,有卖,价格一只10元至16元不等。
最近,我看到某一本书里说,锹形虫也被称为“达尔文甲虫”,因为达尔文发现锹形虫为了争夺与雌性的交配权,雄性之间打斗频繁,且撕咬极其凶残,是他《物种起源》一书中性选择进化理论的经典例证。没想到,锹形虫在昆虫世界还有如此高的地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