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点游戏》课例研讨心得体会
(2018-05-16 20:20:29)
标签:
小学数学反思 |
分类: 学习心得 |
数学游戏课引发的思考
太行路学校
数学游戏拓展课是数学基础课的补充和延伸,丰富了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的同时,渗透了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是四年级数学四下第一单元练习三的一道练习题,经过李老师的经心加工和改造,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特别高,整节课在游戏中经历了假设法、尝试计算、有序调整,体会数学思考的价值,数学素养得到提升。
首先一节课目标的制定要细化,教师要明确具体的知识目标是什么,相应的活动载体是什么,如“使学生感悟游戏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堂中要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感受和体会?“发现和归纳24点游戏初步的思路方法”是什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成为空谈。
其次课堂活动要求要明确,使学生明确怎样活动,如果太笼统学生操作起来会浪费时间。最初制定的规则是“同桌互相玩,两个人轮流抽牌,同时计算,做好记录。”(那样的)有的是一轮一个人抽,有的是一人一张抽,导致抽牌中浪费时间。对于抽到的牌如果不能写出算式的如何处理,也没有说明要求,有的小组学生没有记录,在交流阶段缺少一类数据。(特别是一些表面看不能算24的4个数如果深入研究能算出的就失去了机会,对于能算出却没有算出,这个时候可以告诉学生如果没有速度要求的话要有钻研精神,多角度思考问题,确信不能算出再换牌。)通过磨课,活动要求明确了抽牌的同学、活动的时间、记录的方法,规则明确学生便于操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与合作者,对于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教师要及时捕捉信息,进行板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体会数学的本质。小组交流是展现学生思考过程的最佳时机,教师应及时收集、记录学生生成资源的习惯,以便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次试讲时让亚军、冠军组介绍经验,他们写出的算式虽然很多,介绍时却不知道讲哪个好,学生只好随便挑一种讲解,老师就写上+、-等符号,学生对如何巧算24并没有深刻感知和思考。磨课后改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类、比较,便于在较多的算式中寻找和概括规律,这样活动让学生经历了分类、比较、交流、归纳的学习过程,对巧算24的方法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游戏课中培养了“四能”,渗透了“有序思考”、“分类”、“符号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发展了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创新意识等数学素养。
第四,数学活动的提升决定素养的提升。本节课目标定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整节课学生参与度很高,但第一轮比赛中小组为了追求多,有些小组抽牌的同学放弃了计算。这个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怎样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第二轮抽牌活动,初次试讲和第一轮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一样,只是时间由10分钟变为5分钟,活动缺乏提升。磨课后我们一致认为要多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写出算式,再展示交流,促使每个学生都投入一思考中来,提高参与度。
综上所述,今后我们在制定目标、确定游戏规则、小组活动要求时要尽量精细化,教师要及时收集学生资源。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发现数学的本质,学会数学思考。
《
李雨平
《
苗老师的点拨让我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平常教学目标设计时,更多关注知识目标,没有过多、过细地关注每个环节、每个活动设置的目的是什么,更没有纳入目标的设置中。苗老师对《小数的认识》一课的目标设计,把过程性目标和知识、能力目标紧密结合。使活动操作更具目的性,使知识的获得更有依据性。因此以后我们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等结果的描述,更要重视结果形成的描述,多使用形成、养成、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使目标从结果走向过程与结果的整合,由静态走向动态与静态的整合。
另外,我觉得这节课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上,让学生经历调整的过程:一种方法不行时,能快速的总结经验,找寻正确的方法。这种快速调整的能力是在一定思维的支撑下才能进行的,因此这一过程其实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训练的重要过程。我觉得学生能有条理的描述出自己的调整过程,目标就已达到,没有必要非得找寻一定方法。个人觉得似乎没有特别好的方法,就是在不断尝试过程中找结果。
关注数学真本质,开拓学习新维度
——《巧算24点》学习心得
太行路学校
《巧算24点》数学拓展课,以游戏为载体,充分发挥着健脑益智、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计算能力和策略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数学游戏课无疑让我们的孩子更乐意沉浸在数学的欢乐海洋中。我们发现整节课孩子们的思维参与度极高,在他们的眼里数学中的加减乘除不仅仅是四则运算符号,而是富有生命力的思维音符。
本次观摩,我们持续关注了一组同学的合作学习状况。第一次合作巧算24点中,男孩女孩一起抽牌,一起尝试运用四则运算解决问题,男孩负责记录。最终结果还不错。只是,在商讨中,男孩的运算能力较好。第二次合作竞赛中,为了小团队的成绩,女孩果断“退出”计算,只负责快速发牌,不断换牌。有时候男孩还在不放弃地思考中,也会被女孩“急躁”换牌增加机会总被打断……最终结果,是不理想的。这个关注,提醒我们在巩固练习环节的设计中,要注意活动设计的梯度,以及活动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度。
观摩本节课,反思自我,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开拓学习的新维度。努力做一个具备新课程意识、教学目标全面的教师,让学生不仅仅挣扎在“双基”的题海中,更应该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形成一定的基本思想。努力让学生的学习是快乐的,让学生的思考是自主的!
《巧算24点》学习心得
天坛实验小学
课堂上李老师淡定从容的态度,又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给足了孩子思考的时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孩子们在思维的海洋里自由畅快推进着,受益的不仅仅是一节课,也是孩子们的每一节数学课。在听课时,我有几次都有些很着急,老师怎么这么沉气呀?你看孩子们都感觉到了,怎么还不及时总结呢?还不提炼出方法呢?还不优化出方法呢?回来后,我也有想过了,并在自己课堂上按照这样的想法上课了,下课后忽然之间豁然开朗了很多,发现:一部分学生懒了,不想动脑筋了,就那个几个爱思考的学生一直在很激动的思考,感觉很不美。要干预孩子们的学习真不敢着急,得让孩子们有经验,体会深刻些,若做到了积极思考,有些快的学生能得到的方法更多,慢的学生则体会到了一些,真好。现在想想觉得很容易的理论,若不是自己去实践,真体会不到一些,以后争取在课堂上多实践,找到最合适的方法。
最大的收获还有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光晓得目标很重要,心中也晓得上课得有目标,但平时往往都是几句话(掌握什么知识、什么数学思想、采用什么活动)直接纸上一写,甚至有时候都觉得上一节平时的课比一个目标的设计都来的容易,心里很清楚这样不行,是个大问题,却不晓得如何改进。在这次的活动后,通过苗老师对目标的追问与《小数初步认识》设计目标的对照下,对目标的设计有了些认识。目标的设计得与课堂上的活动对着、目标清晰不怕多还得细化、得有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甚至过程性目标更重要些。回来以后我也翻看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虽从四个方面进行的阐述,但每个方面目标的实施,都有这些必要的环节:经历、理解、认识、体会、掌握、了解、感受、发展、体验、尝试、培养,然后教师对应一节课中即:掌握的知识目标、体会的数学思想、积累的活动经验,两者互相结合去设计目标,让课堂通过活动真正的实现目标。
总之,收获了很多,也记了很多,但是真正自己去实践得出新收获的目前还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希望自己多实践,并能抓住数学的灵魂,让孩子们得到真正的发展,为以后数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吧。
点评中的教学思量
济源市五龙口镇尚二小学
2018年5月10日下午在玉泉学校听了由李海燕老师执教的《巧算24点》,这是我第二次观摩这一节课,上一次是在黄河路小学。《巧算24点》作为一节由市教研组牵头组织开展的数学拓展课的观摩课,里面包含着骨干教师团队的心血,他们的多次磨课使得此课教学设计层次鲜明,活动目标明确且富有螺旋上升梯度。课后,市教研员苗东军老师的点评更是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瑰宝,现将我的听课反思整理如下:
1.在对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定好教学目标,目标不可过于笼统,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每个目标都要有对应的形成过程,也就是教学中的活动。这样能被学生看得见抓得住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会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就有成就感。同样也会使执教的老师能更准确的把握课堂节奏,完成一堂好课。
2.当教学设计进行到瓶颈阶段,可以多预设出几种方案,找三五个学生,聆听一下学生的感受,让学生说说更容易接受哪种预设方案,理由是什么,让学生帮助做选择,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数学课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所以教学设计时要多考虑学生数学思考的落脚点,预设时要尽量的详尽。
3.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具有梯度,活动二是活动一的提升,数学活动是学生数学思考的外在体现形式,所以好的数学活动的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可以更好的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成效。
4.学生的每个学习操作活动完成之后,执教老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控:一是想让学生零散的进行交流,在集中的进行汇总交流;二是让学生的思维和经验上的认知上升到理性上的认知;三是要设计一些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捋清思路,让学生多说,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从各个优秀教师的点评中学习到的宝贵经验,我将把这些学习经验应用到我的教学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