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 团队研修方案
(2016-06-25 11:51:38)
标签:
课程解读设计执行反思杂谈 |
分类: 制度、计划、方案 |
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
团队研修方案
一、主题: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实施能力”提升研究
身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又兼任学校业务副校长、济源市兼职教研员、教师资格认定面试官,根据自身的成长历程、学校教研活动和招教工作中的观察,不难发现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教教材”的现象不在少数,或者说能做到教教材、教好教材的人在教师队伍中已经是比较好的现象了。有少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连教材都理解不透,出现知识性错误。多数只是教“计算”、教“解题”,为考试而教。从而出现了:
1.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材上没有的从来不去考虑,更不会去教;
2.只教知识和技能,不重能力与素养培养;
3.只“就题论题”,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不重视活动经验的积累;
这些现象的发生是因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差,即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差,把握不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对课程的设计能力差,不知道怎样设计课程才能更好地实施;课程执行能力差,即使有好的设计,也不能很好的执行;课程实施反思能力差,不能有效反思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改进。
本方案就是针对以上出现的“课程实施能力”差,而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有计划、有目的的研修方案。通过本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整体认知。让整个研修团队成员在研修活动中,通过研读《数学课程标准》,把握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四大领域;通过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和教材,整体把握小学阶段各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通过团队研修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归类整理,理解和深化教学内容四大领域的知识脉络分布,熟练掌握每一领域知识的螺旋上升规律,并对教材进行科学、严谨、合理、适度的开发,进行有效的数学课程建设。开发适合团队、适合本区域的数学校本课程,提升教师课程解读能力和设计能力,使得数学课程更好地实施;通过同课异构、技能竞赛等研修活动提高教师各项基本功,提升课程执行能力;通过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论文撰写、成果展示、课题研究等活动促进团队成员的课程反思能力提升。
二、团队研修目标
1.通过系列活动,能使研修团队成员快速成长,提高他们的课程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执行能力、反思能力,使他们成为本单位、本区域的教学骨干力量。
2.开发和实施数学校本课程,把数学课程更好地实施下去,并加以推广应用。
3.团队引领,区域带动。通过三年的研修团队建设,形成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方面的实践性理论体系,以研修团队成员所在单位为核心进行区域性推广应用,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三、团队组建
团队人数为10人左右,其中骨干教师及青年教师人数为1:1。团队人员遴选范围为本校之外教师,骨干教师以邀请方式确定,青年教师以公开遴选方式确定。这样的团队组建可以使研修团队在研究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中能做到小学阶段全面覆盖,并能较为系统地实施开发研究,形成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系统化的成果。
四、活动时间
(一)团队研修阶段性任务
第一阶段为期一年,任务是在教育教学中梳理和整合教材,提升课程的解读能力;开发课程,提升课程设计能力。在教学中实践应用,发现问题,进行第一次修订完善。
第二阶段为期一年,任务是对开发的课程资源再次进行实践应用,发现问题,补充完善。同时加大同课异构、交流研讨的力度,在交流研讨中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总结实践性理论体系,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执行能力。
第三阶段为第三年,将课程资源和实践经验总结提升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提升教师课程反思能力,并推广应用。以团队教师为核心,实施辐射带动,进行经验推广。
(二)工作行政历
第一阶段(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
第二阶段(2017年8月至2018年7月)
第三阶段(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
第一阶段工作行政历
月份 |
周次 |
模块内容 |
组织形式、内容 |
|
8 月 份 |
第一周 |
《课标》、《教师教学用书》、各年级上册教材、课程实施能力通识培训 |
学习交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要求 |
|
第二周 |
学习交流《教师教学用书》中对该部分教学提出的教学建议、课时安排 |
|||
第三周 |
教材通览 |
|||
第四周 |
课程实施能力培训 |
|||
9 月 份 |
第一周 |
数与计算 |
集中研修 |
同课异构、教材解析与整合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各年级上册教材“数与计算”课程开发与实施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网络研修 |
汇总初稿审阅、修订,交流经验 |
||
10 月 份 |
第一周 |
图形与几何 |
集中研修 |
同课异构、教材解析与整合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各年级上册教材“图形与几何”课程开发与实施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网络研修 |
汇总初稿审阅、修订,交流经验 |
||
11 月 份 |
第一周 |
统计与概率 |
集中研修 |
同课异构、教材解析与整合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各年级上册教材“统计与概率”课程开发与实施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网络研修 |
汇总初稿审阅、修订,交流经验 |
||
12 月 份 |
第一周 |
综合与实践 |
集中研修 |
同课异构、教材解析与整合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各年级上册教材“综合与实践”课程开发与实施(包括计划开发的课程)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网络研修 |
汇总初稿审阅、修订,交流经验 |
||
1月 |
|
学期工作总结 |
集中研修 |
总结一学期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
第一阶段第一学期(集中研修时间为每月第一周,周二下午)
第一阶段第二学期,研修时间、方式与第一学期相同,研修内容为各年级下册内容。
第二阶段工作行政历
月份 |
周次 |
模块内容 |
组织形式、内容 |
|
8 月 份 |
|
整理课程开发资源,打印成册,分发给新一轮教师试用,进行课程实施培训 |
1.整理开发的资源,打印成册 |
|
2.进行课程实施培训 |
||||
3.参训教师研读,进行使用前的修改 |
||||
9 月 份 |
第一周 |
与教学进度同步进行课程资源实践应用,并及时完善;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形成实践理论体系 |
集中研修 |
同课异构、交流讨论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实践应用,总结实践性理论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网络研修 |
汇总修订的课程资源、实践性理论 |
||
10 月 份 |
第一周 |
集中研修 |
同课异构、交流讨论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实践应用,总结实践性理论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网络研修 |
汇总修订的课程资源、实践性理论 |
||
11 月 份 |
第一周 |
集中研修 |
同课异构、交流讨论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实践应用,总结实践型理论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网络研修 |
汇总修订的课程资源、实践性理论 |
||
12 月 份 |
第一周 |
集中研修 |
同课异构、交流讨论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 |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实践应用,总结实践性理论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网络研修 |
汇总修订的课程资源、实践性理论 |
||
1月 |
|
学期工作总结 |
集中研修 |
总结一学期工作,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
第二阶段第一学期(集中研修时间为每月第一周,周二下午)
第二阶段第二学期,研修时间、方式与第一学期相同,研修内容为各年级下册内容。
第三阶段工作行政历
第三阶段第一学期(集中研修时间为每月第四周,周二下午)
月份 |
周次 |
模块内容 |
组织形式、内容 |
|
8 月 份 |
|
整理课程二次开发资源和实践理论,打印成册,分发给各年级教师所在学校,进行推广应用培训 |
1.整理开发的资源和配套实践型理论,打印成册 |
|
2.进行课程实施培训 |
||||
|
||||
|
||||
9 月 份 |
第一周 |
推广应用培训、实践应用、分析和改进 |
集中研修 |
教师进行本单位教师使用前培训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跟踪服务,收集课程使用中的信息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集中研修 |
信息汇总,分析问题,进一步改进 |
||
10 月 份 |
第一周 |
集中研修 |
教师进行本单位教师使用前培训 |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跟踪服务,收集课程使用中的信息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集中研修 |
信息汇总,分析问题,进一步改进 |
||
11 月 份 |
第一周 |
集中研修 |
教师进行本单位教师使用前培训 |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跟踪服务,收集课程使用中的信息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集中研修 |
信息汇总,分析问题,进一步改进 |
||
12 月 份 |
第一周 |
集中研修 |
教师进行本单位教师使用前培训 |
|
第二周 |
分散研修 |
跟踪服务,收集课程使用中的信息 |
||
第三周 |
||||
第四周 |
集中研修 |
信息汇总,分析问题,进一步改进 |
||
1月 |
|
工作总结 |
集中研修 |
整理 课程开发资源、实践型理论,上报教育局课程建设项目办 |
第三阶段第二学期,研修时间、方式与第一学期相同,研修内容为各年级下册内容。
五、过程管理
1.教材解析,梳理体系,提高课程解读能力
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认真研读《教师教学用书》,将数学教学的四大领域“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进行系统的分类与梳理,整体解读小学阶段各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教学重点;通过团队研修活动,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归类整理,理解和深化教学内容四大领域的知识脉络分布,熟练掌握每一类知识点的螺旋上升规律,做好教材的深度认知工作。
2.教材整合,完善体系,提高课程设计能力。
根据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国家发行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材为我们呈现的只是诸多教育要素中的一些典型例题。由于教材页数的限制,好多教育素材并未全部显现出来,即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需要进一步挖掘。比如,三年级下册中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中,教材例题中并未出现11×11的简便算法,而在练习中出现了11乘一个两位数(不进位)的练习,并要求学生总结其中的规律。这就是一种隐性课程,要求教师在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基础上,开发新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1)两位数乘11的口算规律为“两边一拉,中间一加”,并能对相加不满十的计算能直接报出得数;(2)运用“两边一拉,中间一加”的规律探索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满十的口算方法,并对相加满十的计算能直接报出得数,总结规律;(3)探索两位数乘22的口算规律,并加以推广,得出两位数乘个位和十位相同的数的口算规律;(4)探索三位数乘11以及乘个位和十位相同的数的口算规律,同时渗透“转化思想”;(5)总结规律,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就形成了口算课程开发内容,提高了课程的设计能力,促进了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和数感的培养。诸如此类可开发的内容还有:“15×15、25×25、35×35……95×95”的口算课程开发、多位数乘5的课程开发、分母为互质数的分数单位相加减的简便口算课程开发等等。预期经过三年的开发与总结,一定能形成针对数学课程实施的外延课程体系,促进数学课程的科学实施。
3.团队研修,同课异构,提高课程执行力
从多年的教研教改活动中观察不难发现,很多青年教师包括骨干教师,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有的,而且设计理念比较科学,但是执行起来效果欠佳。深入分析其原因:一是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把握不准,找不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二是对课堂上的预设不够到位,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三是不能抓住课堂的生成加以利用,随时调整教学设计;四是不能以简驭繁,帮助学生建立模型思想,提高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五是不注重回顾与反思,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基本数学想方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所以,研修团队成员需要进行同课异构,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为青年教师积累课堂教学基本活动经验,教会他们全面地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同课异构、交流研讨,变个体漫漫路上独自摸索为团队共同探究,快速积累课堂教学活动经验,使团队成员的课程执行力快速提升,形成实践性理论。
4.同伴交流,形成成果,提高课程反思力
通过《课标》、《教师教学用书》、教材等专业书籍的研读、外延课程的开发、同课异构等活动,团队成员要及时反思,撰写教学案例反思、教学论文、开发课程,形成个人初级成果,定期召开交流会,优化成果,提升课程建设的反思能力,优化实践性理论,形成团队阶段性成果。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课程的解读能力、设计能力、执行能力,培养课程反思能力。
5.总结提升,形成实践性理论体系,区域推广
在以上四方面充分探索、实践、运用、改进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形成本研修团队的教材解读体系(知识脉络)、课程设计体系(课程开发成果)、课程执行的实践经验(教学实践方法论)、课程反思经验(教学论文、论著、科研课题成果等)。以团队研修成员为核心,在团队研修成员学校推广应用。并以实验学校为核心实施辐射推广,深入开展区域课程建设与实施,推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六、保障机制
1.结合教育局师训科“名师工作室”相关工作机制,实施动态管理,对团队成员定期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制度,并进行人员的再补充。
2.团队中优秀成员及时推荐上报教育局师训科领导,优先参加更高级别的培训、优质课比赛等。
3.团队成员补充实行“限制条件准入制”,即团队建设到一定高度之后,想进入团队的教师,必须带着一定的业绩条件才能进入,并且交纳一定的保证金。保证入队之后能进行潜心研究,尽快提高,并能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七、预期成果
1.在预定的三年期内,通过系列活动,能使研修团队成员快速成长,提高他们的课程理解能力、设计能力、执行能力、反思能力,使他们成为本单位、本区域的教学骨干力量。
2.开发和实施数学校本课程,归纳概括形成本研修团队的教材解读体系(知识脉络)、课程设计体系(课程开发成果)、课程执行的实践经验(教学实践方法论)、课程反思经验(教学论文、论著、科研课题成果等),形成团队课程建设成果。
3.进行区域带动。以团队研修成员为核心,将团队研修成果在团队研修成员学校推广应用。并以实验学校为核心实施辐射推广,深入开展区域课程建设与实施,推动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