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叙事——一个有攻击心态学生的引导

(2019-12-09 11:14:37)
分类: 教育故事


 安康市第一小学  刘廷琴

 主题:

调皮捣蛋生其中一种类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属于有攻击心态的学生,具体表现为性格暴躁,遇事冲动,攻击性强。常常是老师见了头疼,同学见了恐惧。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虽然不多,但其危害性不可轻视。一方面它影响到儿童道德行为的发展,如果攻击性行为升级,并延续到青少年时期,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人格障碍,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烈的侵犯性,易引起同学间的冲突,不利于和睦、互助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严重时甚至演化为校园暴力,给学校的正常的秩序带来严重影响。由于平时受惯了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冷眼。有攻击心态的学生对传统的道德说教往往采取沉默、躲避或粗暴无理的态度,使得攻击心态形成恶性循环。如何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如果能够从心理教育角度入手,挖掘孩子自身潜力,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景:

我班有一个叫李锐的学生,我刚接这个班时,还没见李锐其人,就已经从原班主任那里听说到这是一个令老师伤透脑筋的学生。果然,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每天都有同学来我这儿告他的“状”——— 打人。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同桌换了一茬又一茬,都不愿和他坐一起。我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与李锐同学交谈,初步分析认为李锐同学的问题是由于不良情绪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首先,我发现他的情绪体验常常强烈而迅速,容易被激怒、冲动;同时,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客观地分析问题,不能主动地调整认识上的偏差,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以容易与他人产生人际交往冲突,造成周围的同学不能接受他。其次,他不懂得在班级这个交往群体中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他人,不知道该怎样和同学相处,有时候想通过攻击行为引起大家注意,获得他人尊重。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希望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尊重——这是作为人,尤其是未成年人的一项重要的心理需求,关键在于如何引导。

   过程:

  一、发掘潜能  委以“重任”

有一次,学生来告诉我李锐刚才打了二年级的小同学。我当时听了非常气愤,立刻把李锐叫来,他承认了打人的事实。“查证属实”后我劈头盖脸地把他训了一顿。“老师......刚才……我看到那个二年级的在欺负一个一年级的小同学,所以......我才上去打他的……”李锐皱着眉毛,低声说。经过进一步的交谈,我明白了整个事情的经过。我发现,这个孩子虽然有时会因情绪冲动而去攻击别人,但他却非常有正义感。当时我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切入点。所以,后来,我专门安排他和另外一位同学担任我们班的“安全小卫士”,主要职责是制止同学们在课间活动时发生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一些打架事件。事实证明“疏胜于堵”,发掘孩子自身潜能,就像为孩子打开了一扇窗一旦被开发将展示出令人欣喜的教育效果。其实,每位有正常意识的人,其主要活动都是有目标的。目标越明确、越高尚,动力越大,越积极主动,实施起来,越能发挥自身的潜能。

二、抓住契机  促其自悟

平时,我会经常跟他聊一聊,问一问班上最近有没有发生打架现象。让他说说都处理了哪些“案子”。教给他一些具体的工作方法,告诉他要想当好这个“安全小卫士”,处理“案件”让双方心服口服,那就必须有一颗公平、公正的心。

一次,在他制止了两个男同学因一点小事而拳头相向的事件后,我问他:“你觉得这件事情对你有什么启发吗?”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老师,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冲动!不然,小矛盾就会变成大矛盾。”我微笑着摸摸他的头。孩子进步了,这些话从孩子嘴里说一次胜过老师说一万次。

三、及时表扬   循循善诱

在一次主题为“夸夸我的同学”的口语交际课上,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老师,我要夸夸李锐。”同学们疑惑的目光不约而同地一齐投向李锐。从李锐的眼神里我发现,听到有人居然要夸奖他,连他自己也觉得很惊讶!“哦?为什么呢?”“因为,上一次,我跑着玩的时候差点把赵龙洋撞倒了,他没有打我。”“是的,老师!要是以前,他肯定要打人了!当时我看见了,李锐还说:‘我现在是安全小卫士了,就不跟你一般计较了。’”我发现,这时,李锐不好意思地用手摸了摸头,眼神里有说不出的喜悦。从这件事情以后,我突然发现很少有人来告李锐的“状”了。

后来,有一次,一个男生跟李锐在楼梯上发生了矛盾,对方一拳打在了他的脸上。那一刻,李锐紧紧地攥着拳头,咬着牙,眼珠子瞪得溜圆,“你动手了!我可没有动手哦!”当时我碰巧经过,刚好看到这一幕,李锐确确实实一下都没有碰那个孩子。 在那个周的班会课上我向全班同学讲述了这件事情......“祝贺李锐同学取得的巨大进步!老师为你感到骄傲!”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在大家钦佩的目光中,我看李锐同学的脸上洋溢着抑制不住的自豪。

     结果:

一学期下来,我发现,李锐有了明显的变化:他慢慢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与人和谐相处,性格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冲动。当他觉得很不公平或受到侵犯时,会向老师寻求帮助,而不是立刻大打出手。看着他课间和同学们做游戏时快乐的样子,那一刻,我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幸福。

评析:

理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自身蕴藏着巨大的自我教育潜能,需要教育者引导推动他们主动自我发掘。教师自始至终是学生自我教育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朋友。凡是这样做的教育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有感:

在一个孩子进步的过程中,老师要利用各种方式对孩子的优良行为进行正强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在教师每一句鼓励的话语中孩子得到的是成功的体验,给孩子以不断追求进步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