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课堂作业分层设计的初探
(2019-12-09 11:11:18)分类: 教育故事 |
在每一个班级中,优等生与学困生的差异是难免的。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外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以及练习册的同步练习。作业陷入整齐划一的模式。老师总也舍不得布置思维性较强或综合性较强的习题作为课外作业,或者有时一些基本性的习题舍不得不让优等生做,怕的是基础不扎实,达不到熟练程度,这种对优等生的不信任有可能会泯灭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给出分层题目。比如说同一节课后,布置两个层次的题目,让学生自选愿意做的层次完成就可以了,同时鼓励A层学生挑战B层题目,B层学生挑战课外资料。或者布置好对于绝大部分中等层次学生适当的作业后,可对层次好的学生布置几道加大难度的附加题,当然也可鼓励中等生尝试去解决难题,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这样一来,既解决了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问题。同时又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课堂作业的分层设计,使得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以提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学期,我大胆的实践,观察与分析学生的作业状况,发现分层布置作业后,班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整体提高,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
首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三个层次。学困生为智力较弱、接受能力差,作业困难的学生;中等生是智力较好,但缺少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这种学生学习潜力最大;优等生有较高的智力因素,反应敏捷,接受能力强,做题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对数学中几大板块教学(计算、概念、图形、解决问题)进行分层设计。
1、在计算教学中,要求学困生熟练计算方法,灵活地进行计算,课本中的练习题要求题题必会;中等生在计算达标的基础上,要尽可能的加强计算能力,掌握简便计算当中的多种算法;优等生对于计算要做到绝对熟练、正确,同时必须做拓展题,以培养这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如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把作业设计成一个“必做题”和“选做题”,改变了以往的“一刀切”,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数学能力。
A必做题
:写出每道题的积及相应的口诀。
4×7=(
口诀:(
5×7=(
口诀:(
填上合适的数。
(
B选做题
想一想,能填几?
7×5+7=7×(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基础差的学生和基础中等的学生要求完成A类的两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必做题”和“选做题”的一道题目。作业分层布置,既能调动学有余力那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兼顾到中等生和学困生,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2、在平均分概念教学中,学困生和中等生完成A组必做题,他们不仅要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还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他们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从而掌握平均分的概念。而优等生完成A组的两个题目和B组选做题,让他们经历多次“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例如:作业设计如下:
A组
1、把6朵花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哪种分法对?在对的
2、圈一圈,填一填。
(1)
一共有(
(2)
一共有(
B组
3、把15个
4、一本
学困生和中等生通过完成必做题,直观图示感知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感知每几个一份和平均分成几份的区别和联系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优等生通过完成选做题,能从生活中提取平均分的知识,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学困生和中等生不仅仅停留在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且还应基于解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优等生不仅要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还要培养了能力,强化了思维。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解决问题》一课时,设计了以下作业:
A组
(1)看谁算得都对。
4×8+23
(2)春游时,同学们排队射气球,3人一排,站3排,共击破18个气球,平均每人射中几个气球?
(3)宣传牌上左边有4棵树,右边也有4棵树,每棵树上有3个,宣传牌上一共有多少个?
(4)动物园里有8只黑鸽子,24只白鸽子,每个窝里住4只,一共需要多少个窝?
B组
智慧宫里的魔术师把一根长16米的彩带,对折以后,再对折,轻轻一吹,彩带都断开了,每折长几米?你能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以上练习,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要求完成。学困生和中等生要求完成A类的四道题目,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选择A组必做题中的三道题目和B类选做题的一道题目。这样,学困生和中等生只要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直接完成,知识的应用较为直接,
4、在图形教学中,强化学生对角的基本概念、几何特征及灵活运用。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通过不同的作业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A组必做题
1、连一连。
2、(1)画一个锐角。
B组
3、
(
在学习了角之后,要求学困生做课本上的常规练习题,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熟练辨别锐角、直角、钝角;B层同学除熟练地掌握常规练习题外,还要通过动手画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种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画的过程中勿忘角的符号。优等生可以有选择地做常规练习题,但必须用不同的方法解答上述综合性题目,并尝试动手操作完成选做题,让这类学生既体验了知识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比较优异的学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总之,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新课程的新要求,巧妙的作业设计,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是老师尊重学生的体现。老师关注了学生个体差异,为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要,而创设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真正能起到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