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模式思考
(2020-04-30 08:05:42)对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模式,结合我自己粗浅的理解,我觉得这种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样的教学模式, 学习小群体之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能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身的责任,从而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
结合我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看,它和“学习共同体”模式之间也存在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学习优点有很多:
1.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增强了主体参与性。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
3.增加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学生获得的表现机会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得多。注重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使他们动口、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可以使不愿意动脑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又可使思考结果不正确的学生及时得以纠正,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正确率。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教学质量也会随之而提高。
5.小组合作后的汇报,有利于开展有竞争的合作,还可以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提高了教学时效。
当然,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是存在利弊的。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学习共同体”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以下一些问题,也值得我思考:
1.抄袭、速成的现象。部分同学会不会由于担心课堂上回答不上来,或者小组无法胜出而在组内相互传授答案? 这样的结果势必造成薄弱生更弱,因为他们的反应无法跟上小组的节奏。
2.薄弱生的积极性如何调动激发?后进生在学习小组内不受欢迎,组内成员如何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如何提升本组的竞争力?老师是否有恰当的激励措施?
3.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