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敕勒歌》一课反思
(2019-12-26 14:31:22)11月21日,我们有幸来到第三小学的阶梯教室里,参与全县学共体的交流学习。
会议的第一个流程,我们聆听到了来自四所学校的四名业务领导做的精彩讲座,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我们官地小学的杜艳新主任,她的讲座理论结合实践,深入浅出。让我受益很多,其中,留给我最大的启示便是———想拥有一群会倾听的孩子,那么前提便是老师要特别会倾听,既要给学生做倾听的榜样,又能认真地去倾听每个孩子的“心声”。
讲座结束之后,我聆听了王宗华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敕勒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合学共体的理念及课堂实际,现将自己的所获及反思梳理如下:
一、建立起课堂中最美的关系——倾听
在整堂课中,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是面对面的,是彼此给予最礼貌的回应的。真正建立起了课堂中最美的关系——倾听。
正如佐藤学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的,虽然世界各地的课堂风景各不相同,但所有的课堂都在进行合作互惠的学习,合作互惠学习是他最为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他认为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与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才能实现真正的学习,但如何在学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关系,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却是最大的难题。在《教师的挑战》中佐藤学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他认为:要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就要培养学生相互倾听的能力,这首先取决于教师知否能够认真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心声。在本节课中,王老师是儿童优秀的倾听者。他尊重每个每个儿童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个儿童身上潜在的可能性,营造了一种自然的学习氛围,她重视奇妙的发言,并把这些妙趣横生的发言串联起来,用学生的思考力来推进课堂,孩子们将老师作为亲密的倾听者,从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王老师则像采撷珠宝一样珍视每一个人的发言,她将理解、关爱、互助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儿童的心上。正如陈静静博士所说的:这些种子在他们的生命中生根、发芽,并成为他们学习和成长的不竭动力。我觉得如果教师以身作则,成为一位耐心的倾听者,那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倾听与合作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二、营造出课堂中最美的时刻——“交响”
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信任和倾听营造了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也在无意之中培养了学生之间互相信赖和倾听的关系。学生们不再拘泥于自己的观点,而是认真听取、思考和反刍别人的观点,并平等地参与交流和探究,他们不再只是强调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而是从同伴的观点中获取营养成分,滋养和丰富自己。佐藤学认为:那种固执己见、不肯倾听的语言是独白式的,而认真地倾听才能真正走向对话。王老师的课堂中,孩子们在理解“穹庐”时:
A同学说:“我觉得穹庐就是一个大大的炉子。”
B同学说:“天像一个大大的炉盖罩在我们头上。”
C同学说:“是的,天就像一个大火炉一样包围着我们。”
这时候,我对面的这个小男孩站了起来:“我觉得你们都理解错啦,你们说的那个炉应该是火炉的炉,是应该带有火字旁的,跟火有关系才对,而这个庐是带广字旁的。”当时在场的老师们都欣然并赞许地点着头,把孩子们刚才“越来越远的理解”拉了回来。一个多么会倾听的孩子,他的意识发生了变化,让你说我说的“穹庐”发生了质的变化和进步,他的发言是在与别人的对话后形成的。使他们的认识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超越。这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实现学生话语的和谐交响!
在课堂中,倾听和合作值得赞赏并学习。收获的同时,困惑也相伴而生。课堂中我观察到的一个孩子也引发出了我的思考: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班级孩子几十个,每个孩子都是富有个性的个体,面对学习,很多孩子是处于困境中的,如何启发引导这些困境中的孩子们去寻求同伴的帮助,让课堂中的每个孩子的学习是真正发生的呢?
当时我站到了其中一个孩子座位后面,他们小组坐在班级中的最前排,他瘦小的样子,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整堂课中,他默不作声,但是也不吵不闹,按着老师的要求认真地完成着每一步。老师让完成预习单上的生字注音时,我怕打扰到他,于是静悄悄偷偷地看了看他完成的答案,一个是“野”,他标注的音节是yei,另一个字是“现”,他标注的音节是xan,显然两个音节都是错的,但是他却是意识不到的。整节课中,我看到的是他一直在“闭门造车”,他不想向伙伴请教,寻求帮助;似乎更不愿意与伙伴交流探讨。在我们的课堂上也会有这样的孩子出现,我们对这些孩子除了有更多的爱心和关注外,更多的,我觉得还是这些孩子自身需要的转变,那就是学会倾听的同时,要学会与身边的伙伴交流和沟通,能快乐地学习,能享受学习的过程。
学共体的道路,我们一路摸索,一路前行!在前行的路上我们需要用爱心、耐心等待课堂上应有的“精彩”;用信心、决心做好学共体,让每个孩子真正去学习,并且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前一篇:《司马光》终备教案
后一篇:读《静悄悄的革命》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