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和质量评价
实施方案和意见
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业的功能已经不单单是巩固教学效果、检查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如何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和实施进行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作业设计提供一定的建议。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文规定,“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而学生课外作业的设计也要遵循这一原则,按照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趣味等特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标,设计出充满趣味、充满个性、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学生作业,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能力。对语文作业进行优化设计。
一、注重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
传统的教学观念只是把作业看为“课程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设计日益僵化,仅限于书本知识的范围,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业的内容不外乎是字词的抄写和练习册上的一些作业试卷。天长日久,小学生早已对这些千篇一律的作业形式感到毫无兴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并不积极进取,而是以勉强应付的态度对待作业。这样的作业不但不能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提升,而且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反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对作业进行优化设计,一方面课本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把作业从单独“写”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利用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以巧妙的方式提升学生作业的趣味性。
比如,在学习古诗文绝句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安排学生理解了书本知识之后,把他理解的诗歌中内容描绘出来,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加深了他们对诗歌的记忆,而且也增加了他们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教授学生认识新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识字的过程更加有趣,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按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引导学生在预习生字之前根据字的形状设计一些顺口溜或者歌曲,不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增加了识字过程的兴趣。
二、尊重小学生的个体差异
任何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传统的作业设计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题海战术,二是“一刀切”。这是非常明显的忽视学生个性的行为,没有考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能力发展程度,这样设计作业的后果是:有的学生感觉教师的作业毫无难度,没有挑战性,逐渐丧失了对作业的探究心理,而有的学生又感觉作业太过困难,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丝毫感觉不到成功的乐趣,最终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不管是哪一种情况,对学生个性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优化设计语文作业的时候,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作业内容既和书本知识保持联系,让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又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人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
比如,在学习完《卜算子•咏梅》之后,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让喜欢摄影的学生拍摄一组关于梅花的照片;喜欢绘画的学生让他们写生,用他们的画笔描绘下梅花的各种形态;而对于喜欢写作的学生,则可以让他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写出自己创作的文字;喜欢朗诵的学生,则让他们搜集关于梅花的诗文,让他们充满感情地朗读或者背诵诗文,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诵。这样的作业设计目标多元、形式多样,就像是一份饱含营养的文化套餐,让各种各样的学生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营养,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都能有所提升,学生的个性想特长得到充分发扬。
三、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目前,强调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其本质就是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就应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具有一定探究意味的作业,为小学生创设创新的舞台,引导学生朝着创新的方向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给学生设计作业就要摆脱以往作业模式的限制,让学生的想象力有发挥的空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把目光放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在认真研究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之后,及时了解关于学生的一切信息。同时,作业设计要体现课本知识和作业之间的联系,增加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
比如,在教学《蜜蜂》一文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搜集一些和“蜜蜂”有关的资料,并且让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比如可以根据资料的形式来区分种类:画册、VCD、录像带、标本等。同时,也可以根据蜜蜂的种族、数量等进行分类。让学生了解蜜蜂的成长过程、生活习性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散学生的思维。在这样的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地信任,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方向,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把孩子的目光引向了知识的海洋。这样的作业,在增长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塑造了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和生活联系的最好中介。小学语文教学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就一定要摆脱这书本知识的限制。因此,小学语文作业要积极地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突出小学生的个性培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