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诗歌赏析之《独坐敬亭山》

每一首诗,都是一次旅行,一次思想之旅,一次生命之旅,一次灵魂之旅。今天,借助于我的笔,让我们跟随李太白的脚步,来一起踏上江南的诗山之旅,一起欣赏李太白的千古名作《独坐敬亭山》,诗云: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被称为江南诗山,李白曾经七上敬亭山,那个美丽的地方,你去过吗?它在安徽宣城,属于黄山支脉,东西绵亘数十里,最高峰不过才300多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从谢眺的游敬亭山,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之后,让这座江南山声名鹊起,这二人之后,王维、孟浩然、白居易、苏东坡、李商隐等等名家纷纷登临敬亭山吟诗作赋,历朝历代,文人留下吟诵敬亭山的诗词数以千计,其中,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对敬亭山成为江南诗山的影响最大,而我也独独偏爱李白的这首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你看那高飞的鸟儿啊,飞去远方无影无踪,而天边的孤云也独自飘去,仿佛自在悠闲,这里的“众鸟”与“孤云”虽然不失生动的形象,但诗人独坐之时鸟飞云散,闲与静中却有着无情的内涵。就像爱酒的李白曾经慨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既然鸟与云都有着无情而不相亲者,那么又有谁来安抚诗人的那颗鲜活孤寂又玲珑剔透的赤子之心呢?正式这种寻找知己的答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彼此之间永不厌,大概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一般解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联名句,都说诗人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拟人化,这体现了李白的想象之妙,用笔之奇,是诗词中极高的修辞手法,但这种解释基本是隔靴搔痒,尤其在让小孩子在学诗的过程中失去了诗词的滋味,其实,李白能写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最伟大的意义不在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而在于他真的找到了山水的灵魂,找到了敬亭山的灵魂。
山水是有灵魂的,人类不要妄自尊大,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以为只有人才可以俯瞰一切,其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我们一样,都有他们自己的灵魂。只有能体悟到山水的灵魂,才能真正体悟到“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妙境。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本质上是达成一种清空的效果,摒除一切喧嚣或生机,或让喧嚣成为一种沉淀的背景,从而让诗人精神的自我,也即诗的灵魂凸显出来。李白在“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之后,在喧嚣的现实成为生命的背景之后,在对面的敬亭山里找到一个知己的灵魂,于是他也就在敬亭山的灵魂里找回了自己那颗自由自在的赤子之心。
李白的性格本身就是潇洒与洒脱的,他是谪仙人呐,只是错来了人间,我曾经也登上李白爱登高望远的谢眺北楼,看江城如画里,山小望晴空;看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感慨李白的独坐楼离敬亭山中的玉真公主塑像不过半里之遥。
如今,敬亭山中落叶纷纷,相看不厌,萍水销魂,青莲摩诘,何曾到此,人世间的恩怨情愁总会像云卷云舒一样随众鸟高飞尽,随孤云独去闲,只要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我们终究可以保有自己鲜活的灵魂,于一座山,一川水,一棵树,一叶草相看两不厌。只要像李白那样,在万丈红尘里从未真正的沦陷,你就一定能在天地间找到自己灵魂的知己。我来菩提树下,非为打坐,非为参禅,盛夏的慵懒与沉默,涂满了我们的嘴唇,我不能说出哪一个你是我的知己,我想喜欢你是你,我是我的时候,我们是两颗穿过黑暗,彼此默默凝望的星辰!
前一篇:醉美情诗《相思》
后一篇:赏读秋日醉美诗词《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