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不是表达者的宿命
(2020-08-25 17:51:21)
标签:
辩论辩论赛立论陈词一辩稿 |
分类: 轩缘集 |
2015年,马东满怀悲悯的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方认为被误解不是表达者的宿命。展开论证之前明确一个前提:信息传播具有时间一维性,即接收者需要时间来聆听、确认、消化、理解表达者传递的信息。正本清源,误解指错误的理解,即接收者所理解的意思与表达者所传递的意思背道而驰。表达者指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符号为工具传递信息的人。宿命指人与生俱来的命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固有属性,古今中外无论是赵氏孤儿还是俄狄浦斯的故事都体现出宿命的核心是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和避免的必然结局。我方将从表达者被误解不是注定发生无法改变的事实,且倡导被误解不是表达者的宿命更有利于表达者自身发展两个维度论证我方观点。
第一,在实然层面上,表达者传递的语义信息是否会被接收者所误解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误解可以避免与消除,因此不能称之为宿命。一方面,当前社会已有的范式使得被误解不再难以避免。麦肯锡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结构化表达工具“SCQA”模型和思考工具“MECE”法则能够促使表达者和接收者双方在最快的时间内达成一致、形成共识,从而避免被误解的发生。语言哲学的奠基人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及的符号语言体系实现了对语言噪音的消除,使得语言体系本身的语义模糊性微乎其微。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理解的偏差往往源于表达者的懒惰懈怠,隐藏了其误以为接收者已然明了的必要信息。此时,往往只需要多几句双向沟通与确认,或者学习些精确表达的技巧与好好说话的艺术,理解的偏差便能迎刃而解。因此,无论是从客观工具还是从主观意愿的角度,避免与消除误解早已不再是表达者的阿喀琉斯之踵。
第二,在应然层面上,我们倡导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将使表达者向误解屈服,这不利于其在表达的锻炼上谨学笃行、坚毅进取。我们不难发现面对无法改变和避免的宿命踏上抗争之路的英雄万里无一,渺小的芸芸众生往往容易被宿命当头的无力感笼罩其中从而低下头颅、放弃挣扎,最终歪曲事实成为了居心叵测的聆听者的通行证、必被误解成为了宿命笼罩的表达者们的墓志铭。因此,我方认为表达者不应该被套上被误解是宿命的枷锁。我方想告诉每个表达者,尽管传递信息出现误差时有发生,但表达者不必理会心怀阴谋歪曲事实之人,并且矢志不渝的在修炼表达的漫漫征途上砥砺前行,直至消弭误差、形成与真诚的聆听者之间的共鸣。
综上所述,我方从应然和实然两个角度证明了被误解不是表达者的宿命,避免与消除误解才是表达者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