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设计 |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延安分校课题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平行四边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的过程,充分感受平行四边形的本质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板、活动框架、板书贴纸
四、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演示法
学法: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这些图形中,有什么共同之处?你最熟悉哪个图形?
老师引导同学复习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这几个图形你们认识吗?
2.点明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旧知识复习,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件的动画演示自然由平行线过度到平行四边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平行四边形的本质,为后面平行四边形意义的教学做好思维上的孕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平行四边形的意义
(1)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①师:我们把刚才找到的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来观察一下,结合我们对平行四边形初步的认识,谁能说一说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预设:对边平行、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呢?
请利用学习单第一题中的平行四边形为研究对象,你们可以两人一组挑选其中的一条研究研究。
②学生小组合作,利用三角板、直尺等学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③小组汇报交流:
(在汇报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说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也相等。教师要及时总结:就是两组对边分别相等。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提升概括能力。)
师:实践操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勤于实践能让我们变得更加聪明。
(2)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①学生尝试概括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师:你能说说什么样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
②与书上的定义进行比较。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你们想不想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读,教师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在这个定义中,你认为哪些词语比较重要?我们把重点词用重音齐读一遍。
(3)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http://s7/bmiddle/006vJNo3zy77O46aslM46&690【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比较开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通过问题的引领,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适时的给予点拨,以便于学生加以总结和概括。
2.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1)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可以用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边的特点时素材为例)
刚才同学们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的特点时用到了平行线的性质。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说一说什么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http://s8/bmiddle/006vJNo3zy77O4bM3Mr77&690
教师帮助学生梳理语言: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平行四边形的的一条高。垂足所在的边就是底。
http://s2/bmiddle/006vJNo3zy77O4cSWWJb1&690 |
(2)还以这条边为底,还能再画一条高吗?可以作多少条高?这些高长度相等吗?为什么?
(3)练习1:(课件出示)
①
http://s13/bmiddle/006vJNo3zy77O4ebsuMec&690 |
这是平行四边形的高吗?为什么?
http://s7/bmiddle/006vJNo3zy77O4jdUoe06&690
②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原有素材引入到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平行对边间的距离就相当于是平行四边形的高。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练帮助学生在对比中更全面、深刻地认识概念。在学习活动中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将观察与推理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加深对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认识与理解。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1.第64页做一做
2.判断题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3)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数一数
4.游戏“我来描述你来猜”
学生甲通过描述老师提供的图形,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什么图形,从而对已学过的四边形的特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如:甲: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且平行。
(四)总结梳理,拓展延伸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本课所学的知识,最后通过课外延伸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六、作业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