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四十三

(2020-11-16 07:12:56)
分类: 随笔

梁清祥

读书笔记之四十三

【夜读】好日子,慢慢过

上午时分,一缕秋阳,透过薄薄的白纱,从窗外照了进来、洒在了宽宽的飘窗,斑斑驳驳,一片宁静。

我放下手中的宋词选,想要趁阳光正好、微风不噪,慵懒地享受这一刻闲适光阴。

眯上眼睛,往事历历。十多年前,我身为普通公务员,在机关里,克己奉公,终日劳碌。对工作,认真严谨,不敢丝毫懈怠;对同事,无论上下、无论长幼、无论男女,都是谦卑随和,低眉以待,不敢稍有迟慢。

从业这条路,山高水远,蜿蜒曲折,凹凸不平,让我起于弱冠,止于花甲,耗费了许多年华,错过了无数风景。

人生难得的是清净,是安宁,是闲淡。但是,万物清简,皆是来之不易。樵夫之一柴一薪,织女之一针一线,以及平日里的一茶一饭,哪一样不是艰难而又珍贵。就是哪些看似不经风雨的文人笔墨,一字一句,也是费心推敲,承载了太多的脑汁。因之,我的所有忙碌,亦与常人一样,只是简单的为食而谋。勤勤恳恳,也只能算是对薄薪碎银的尊重。

我是一个心性豁达,不喜拘束;无有志向,不奢名利的人。世间的一切繁闹之景,庸碌之事,皆非我之所爱。但不知为什么甘于简朴平淡的我,却不知为何要汲汲营营,不敢停歇?

回想往事,虽无遗憾,但心中仍不免生起一丝悲凉。

人常说一刻千金,寸阴可贵。经历了风雨人生路,在静下来时候,许多人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对已知的过去,对未知的将来,都会产生重新的念想。不再执迷,亦不抱怨。

古人有句:“偷得浮生半日闲”。可见,无论何朝何代,何处何地,何年何岁,皆是尘世熙攘,纷纭浩荡。纵是后人称之为诗意安静的宋朝,纵是被年轻人称羡的退养生活,亦有其不可避免的风尘仆仆。所有的静好、闲逸,都是从时光缝隙里裁剪出的片断,你安心当下,守得住平淡,自不会被云烟所惊扰。

常听文人雅士们说:“人生有味是清欢。”但依我看,将每一天过得活色生香,才是真实存在。更何况,所有的悠闲,都是用经年累月的繁忙来换取。一如我现时享受的简静秋光,何不是经过春日繁喧、夏日葱郁,才有如此恬淡。

但凡简约之物,可能都有一种禅意,明净而悠远。白乐天有诗:“昨夜梦何在,明朝身不知。百忧非我所,三乐是吾师。闭目常闲坐,低头简静思。存神机虑息,养气语言迟。行亦携诗箧,眠多枕酒卮。自惭无一事,少有不安时。”

每当我独诵此诗,便顿觉疏朗静谧,天地清澈,过往的一切缺憾也随之而烟消云散。

大道至简,人的一生很短暂,能做好一件事,爱惜一个人,读懂一本书,当是足矣。

前几天,有朋友微信给我问早安,其言曰:“慢品时光静品茶,闲庭信步咏风华,一年四季悠然过,永葆童心度晚霞。”我则回之曰:“日子悠悠过,生活慢慢品。只要心不老,一切皆风景!”

心事简约,则岁月平淡,纵遇波涛,也会悄然而过。我们不要做岁月的王者,也不要一日抵千年,好光阴,慢慢过。

文火煮茶,于幽静中熬出香气。人生,亦当如此。

【夜读】情如世味,宜淡不宜浓

日前,重读汤显祖《牡丹亭》,深为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缠绵秾丽、生而死、死而生,超越生死、惊心动魄、至情弘贯、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所感动。

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记》中有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情之所至,是一往而深,可生可死。缘之所寄,也是一往而深,不离不弃。不过,情如世味,宜淡不宜浓,过深会生厌,清淡则耐品。

谈情说爱,相亲相爱,相思不闲,对我这样的老年人说来,已是生疏了不少,会觉得那只是年轻时的事情。

那时,为了爱情,年轻的恋人们可以跋山涉水,慷慨到倾其所有,痴心到舍弃自己。

到了年逾古稀,所期待的,大概只剩下与老伴执手,平淡相守、温柔相依。虽不再说甜言蜜语,更无需山盟海誓,但却是朝朝暮暮,相濡以沫。

其实,世间之缘,不只是人与人有情,而且人与物也同样有缘。这两种情缘,都会令人一往而深。有时,人与人的情意,还不及人与物之深浓。

人乃万物之灵,虽因有思想,可以将爱演译得死去活来,但也正因思想,也会因时因境而变幻无常。

康桥的柔波,荡漾着徐志摩的不舍和柔情,对女神的一往情深,让他产生了澎湃的激情,写出了不朽的诗作《再别康桥》。然而康桥的水波终归平静,热恋许久的林徽因,还是与他不辞而别,去作他人妇。只是,走时没有挥一挥手,也没带走一片云彩。

郁达夫和王映霞,一个翩翩才子,一个绝世佳人,大诗人柳亚子曾诗称:“富春江上神仙侣”。然而,他们却从“还君明珠双垂泪,恨不相逢未嫁时”的轰轰烈烈,到变成了侧身而过的路人。一树姗姗来迟的桂花飘香过后,这对才子佳人,恩断情绝,杭州第一美女似乎完全忘记了昔日和郁达夫的浓情蜜意。当年,谁会料到“一朝为情所苦,一生形同陌路。”谁不叹息“人生若之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旧物有灵,情缘则永固其上,不为时转,不以境迁,你若不弃,它定会长情以待,不负时光,不弃不离。

因此,若论及人之多变,旧物之情深,决对远胜于世人。它们比之与你曾经相识的故友,更令人魂牵梦绕,刻骨难忘。

当年我出生的老窑洞,虽然破败,早已弃用。前年,我站在它的面前,依然用心听到了七十多年前的婴儿啼哭,也让我泪水长流落地。我的一支用了三十年的旧水笔,至今仍放在我的笔盒。拿起它,依然可以见证:当年我深夜作文时的艰辛。

昔日王谢堂前燕,虽然没了旧主人,但每年春来,依然可见它们忙碌碌的飞入寻常百姓家。

有人说,人之一生,都会遇到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人。但我以为,这只是浪漫的理想。

于今之人,即使你为了他,心甘情愿改变自己,轻易舍弃一切。到后来,这个人未必就会笃定与你结伴同行,甚至一个转身,彼此便成了陌路。

过往的故人,该忘的可能皆已忘记,仿佛从未有过故事。不该忘的,好像也只是暂时停留,有朝一日终将删去,也会了无痕迹。

或许,也会有人与你厮守一生,白首相依,但却早没了当年的滋味。因为,那时的知交,未必就适合现在的你。

回首历史,昔日的汉唐盛世,早已只是过往云烟,记住的人也只在少数。更多时候,人与人之间,都是凡来尘往。擦肩而过的,可能连一个回眸都是不能。世间风物都在变,何况人心,多是冷淡散场。那些至死不渝的承诺,听听则罢。如果认真了,反倒会伤了自己的心。

离去并非薄幸,留下也未必情深。情之所钟,亦如执念,累人伤己,难以解脱。若不可情长,不如薄情,一切淡然。不寄望于人,也就没了失落怅然。

金刚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故而,缘聚缘散,本是天意,并非无情。人生在世,有万般可求又不可求之事,最难的是豁达。若内心通透明朗,无意于缘浅缘深,便不会计较短长。心中释然,一往情深,便只是情话,只当虚言罢了。

【夜读】习惯平静,爱上清淡

清秋的晨,天地如洗,疏朗明静。宅旁小园,路曲径幽,一池静水,几丛黄叶,几片闲云。或是光影追尘,或是细雨落树,都有一种滋味,皆是一番秋的境界。

这季节,推窗已有寒意。怕冷又懒动的我,正好藉口宅家,火炉温茶,以书为伴。

我生来喜静怕动,最怕尘事相扰,退休的日子一直过得闲散安静。开先那些时光,虽是居于单位家属院,却好几天下不得一次楼梯,离群索居,躲进陋室独一统。近两年,搬迁至长乐园旁金花落,更与陌邻不相往来,寒舍也成了“世外桃源”。

素日里,由于少与人来往交际,几乎不知光阴如梭。如同今年疫情结束,走出家门,已是夏花烂漫。而接下来,也只是下了几场雨,就有了花儿枯萎,秋叶如花。等想出门寻景,却又到了“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一年的光景也就这样过去了。

如此年年轮回,竟然忘了自己这棵老树,已有了70多个年轮,似乎仍活在中壮时日,流水时光,不染沧桑。美好浪漫,恍然如梦。

偶然间,镜中瞥见满头华发,满脸沟壑,方知年华老去,也会转而悲伤。但静了心思,品茶醉酒,诗书寻味,又觉得生老病死,人生常理,不须惊恐。内心始终静如秋水、清洁如月,看着自己慢慢老去,优雅若诗,何不是人生的一种幸福境遇。于是,过往凡世尘埃,遂被一一滤过。内心豁然,心胸大开,不再忧伤,重让时光如水流淌。

世间万物,过繁则闹,拥有多了,也是负担。生活,不在贫富;事情,尽力省略;日子,一切从简。有时,虽知山水如画,风光明艳,也无心恋践;虽喜蜂喧蝶舞,妩媚动人,也无意搭理。

退休这十来年,与书报作伴,引茶酒为邻,日子过得云淡风轻,波澜不惊,已然习惯了平静,爱上了清淡的生活。

惟愿余生依然!

【夜读】人生,也须自满而足

人生在世,靠不得别人。所有的日子,都要自己过。一朝一夕,一丝一缕,都在眼前,无人可替。甘甜苦涩,幸福悲凉,唯有自知。相同景致,同一季节,或喜或悲,全在心境际遇,对待人生的方式亦不相同。

人活着,最怕失去自我。太过在意别人,自己就会变得唯唯诺诺,瞻前顾后。

社会是生活的镜头,鏡中人生,有时很脏,但并非脸脏,只是镜子脏了,没有映出美丽。故而,别人非议,切不可太过认真,菲薄了自己。不痴想人皆满意,只须自满而自足矣。别人非议,真不重要。

人生有逆光,天地有参差,故而不必事事求如意。浩瀚长空,谁不渺小如尘埃。无可所倚,奈何争强。万千不如意,只要睡得着,就能过得去。

人这一生,几多不易,逆境中,需要做的就是摆好自己的心态,用微笑面对挫折。

过往的一切,会被流转的时光堙灭,不复存在。若将过往那些郁结在心,难以释怀之事放了下去,则千路俱通,万境皆宽,迷幻人生便会如梦初醒,处处顺心,天地皆好。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中,过往的生活,无论如何轰轰烈烈,都已成了往事。万物流转,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可贵与尊严。于我们而言,世间所有荣华,也抵不过家人的平安相守。只要家人安康,即便喧嚣还在,仍可安然入梦。

天生万象,皆有缘故。四时风物,即使未能亲眼得见,我都敬畏和喜欢,一如此时的秋阳,虽然默然不语,却可开释多少迷雾,让人清醒。其实,只要灵心晴朗,便可以省去多少烦虑,人生就会没有阴霾天。

【夜读】热地思冷,淡处求浓,

秋日静好。

午饭后,独自静坐喝茶。看窗外法桐树下落叶成堆,忽然感觉此生,活得还算安好。

回想自己过往一生:穷乡插队,僻壤植桑,孤身漂零,形影相吊;入职公门,屈人檐下,惟诺奉职,勤恳做事。一辈子,历经风尘,每行一步,每经一事,都有辛劳人生经历。两相比较,顿时,让自己的人生途径和眼下的退休生活,有了许多可以的庆幸和满足。

人的一生,春秋不停,冬夏不歇,恰如天道,二十四节气,冷暖交替。有春种秋收,也有夏荷冬雪。人世万般,也有生死离合,荣华清苦,善恶美丑。

常言道:“不入凡尘,难知世事。”忧患让人不安,闲逸令人疏懒。一个人的境界深浅,与其品行气度相关。若众生皆如水般无私不争,润泽万物,人间必定温柔美好。

哲人有言:“人事若飞尘,岁月如幻梦,一起一落一浮生。”

虽说,我也知道,落生不易,多少美好,一生无缘企及;人生珍贵,应该活得自在逍遥。但天宽地厚,岁月漫漫,无涯无尽。人在其间,只若飘尘飞絮,岂可把自身过分看重。

因此,初出茅庐时的刚烈、任性与固执,早已被消磨,所剩无几。生活的磨砺,使我明白了处世之道,需要更多的妥协与温和,需要更多的谦逊和隐忍。从而学会了修身养性,克勤克俭,谦卑知礼,不失大雅;学会了知恩图报,凡滴水之恩,总觉千金之赠,不敢贪恋,总想着涌泉相报。

有先贤云:“能于热地思冷,则一世不受凄凉;能于淡处求浓,则终身不落枯槁。”由此可见,一个人内在的品性修为,决定了其一生的命数。人生可以永远依附的,唯有自己内心的平稳宽广。

《庄子•逍遥游》中讲:“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说境界高的人,有三样不在乎:不在乎自己,不在乎功绩,不在乎声名。而这三样,恰恰是普通人最在乎的东西。

《红楼梦》中,薛宝钗有咏絮词:“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此诗洒脱豁达,随分从时,苦乐无意,千叶不沾。若无论何境,都能朴素自持,岂不潇洒不羁,神采清扬。

佛经说:不避尘世,不贪功名,无牵无拘,万般随缘是众生向佛的上乘之境。我等凡夫,若能随遇而安,不追过往,不畏将来,过好当下,何以不得清闲?

【夜读】好美的一朵莲花

你曾是佛前的一朵洁白莲花,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五百年来,日日陪伴在佛祖身边,不忧也不惧,无悲也无喜地听佛祖讲人世沉浮,苦海无边。心如止水,过了一世又一世。

佛曰:缘心如水,方为上心。如莲的你亦欣然。把洁白心事付与一池绿水。天地之间淡淡倦倦,你舒展了花瓣,慢慢完成莲的绽放。我走过你身边,驻足望去,不由得惊呼:“好美的一朵莲花!”从此,一段尘缘便在这一声惊喜中,留下了一丝须根。

佛祖总是拈花微笑,看你的花瓣微开又微拢。直到五百年前,你我的缘份已定,三生石上系下了一段尘缘。

人人都想修成正果,成就佛缘。但若几世修为,仍然达不到缘心如水,就应明白佛祖所说的“佛缘不够,不可强求”,也应明白了三生石上系好的每一次相遇。

佛曰:不可说,不能说,不必说。了该了之情,结该结之缘,去该去之地,历该历之事。

风烟滚滚。我在尘世行走,经历人间的起落悲合,看多了悲欢离合,历多了浮沉起落,经历人间的起落悲合。我看到每个人都行色匆匆,不住打听幸福的下落。

我不再心如止水,求佛祖让你我再次相遇,结一段尘缘。我坚信:你我的重逢,一定美丽而洁净,如莲的开放,是一桩自然而又自然的喜悦。

倾心相遇,今生缘起,依恋之情,若落花如流水,回眸时,岁月依然静好,那安然,是一朵花对另一朵花的微笑。

【夜读】夕阳之下,仍有美景

浩浩宇宙,天生万物,在生出众多生命的同时,也生出了人类这个万物之灵。

人生一世,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却是上帝造物,不得不来;而我们最终离开这个世界,也是因为地球太满,不得不走。

  人生像风,飘过,就不再回来。旅途中,我们穿越千山万水,起起伏伏。天地之间,走着走着,已经到了人生后半程。

《滕王阁序》有言:“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是说再美的花儿,也有凋谢的那天;再美好的宴会,也有曲终人散的时候。

人从70岁起,便进入黄昏老境。然而,天黑得很慢,到天完全黑下来,还有很长时间。只要不死,生命之路,仍然会在你的脚下延长,需要我们小心翼翼,慢慢走过。

黄昏时光,残阳如血。有些风景,我们从未遇过。除了夕阳如画,还会有风雨如晦。时而,风吹雨打、困顿难行;时而,雨过天晴,鸟语花香。因此,有些风景,还是应该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淡看世事沧桑,内心安然。

很多老人,没有夜行的准备,早早就产生了归去的颓丧。其实,夕阳之下,依然有美景。不是有首歌里不是这样唱:“最美不过夕阳红!”

人这一辈子,如晨露,转瞬即逝,走着走着,就剩下了曾经。人到老年,余年不多,对剩下的时光,更须千万珍重。

老天没有叫我们归去,我们何必提前进入风雨暮年。人生一世,我们不能只为别人活,为儿女受罪受苦,为什么就不能让别人爱,也为我们奉献。人生苦短,剩下的有生之年,我们为什么就不能随心地活着,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需要反思,回头看看,才能在得失和甘苦的品味中得到升华。

我们应该明白,人生很短。人生的道路上,生命中总是有那么一段时光,充满不安。不管发生什么,都不要放弃,要想成功,除了勇敢、坚持不懈外,还需要方向。

人生如梦,风雨如烟。世间岁月,总有阴晴圆缺、坎坷起落、风雨霜雪。无法事事如人愿。每个人都应明了:缘起缘灭,强求不得。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会伤心流泪,但心里的泪水得自己擦。因为,谁也无法擦到你心里。

你若悲苦,世间就只能是愁云密布。所以,我们一定要坚强乐观起来。

春秋四季,风月流转。岁月虽然让我们的容颜变得苍老,但以往在心灵深处埋藏下的对山、对水、对人的爱恋,却如春之嫩芽,不问余生几多时,蓬勃欲出开新花。

贾平凹说过:“人到50岁,最好的活法就是六个字:想开,看开,放开。别再为难自己,人生短短几十年,保持最好的心情。不羡慕别人辉煌,不喟叹世态炎凉,用平常的心态,经营最美好的生活。”

依我看,人到七十、八十,更应循此六字,始终快乐自己,描画出最美丽的夕阳红。

情深一往,直老去。即使困苦,也要自己擦干眼泪,用不甘的心,过好当下,去见你想见的人,爱你想爱的人,做你想做的事,过你想要的生活。把薄情的世界活出深情,活出诗意……

让流年无恙,岁月留香。

【夜读】千般随缘,万般清简,顺应自然

日近黄昏,我坐在灿灿的秋日余辉中,望着飘窗上,盆花四周的缤纷落英。怅然中,更觉时光仓促,无可挽留。

年岁大了,愈觉惜时有如惜福,寸阴寸金,更应加倍珍惜。

人生在世,奋斗一生,看似有成,甚至“辉煌”。但费心所求,无非是虚名浮利,大房一套,情缘一段,知己一个。有的,还有退休时,即时消失的“官帽”一顶。至于别的什么,再也想不起来。而且,所有这些皆是随境而存,随境而失,死不带去。

当然,该我的,也都被衰老的岁序填满,腿疼腰酸,日颠夜倒,已然成了常态。

随着时间的飘移,一切都在消散,唯白发来了不去,聚了不离,青山刚谢,便是满头华发。

都说时光无情,不免心生怨恨,我亦如此。但推窗南望,青山依旧在,只不过是花开花落、叶绿叶黄,纵是枯枝挂霜,也不过同于人间冷暖。年年如此,人人如此,并无改变。况且,凡今日之种种哀怨,皆是昨日一心所求而至。有何可怨?

万物有灵,都有定制,即或增减,也未改其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关和鸣的雎鸠,仍然相伴在河中的小洲。夏时,我曾去洽川湿地风景区游览。莘地古园,诗经古里,旧时景致,亦是当下之景。在水一方的古代佳人,与黄河水畔的今时丽人,并无二致,同是君子好求的窈窕淑女。千古人物,多少英雄美人,除了时代相替,服饰有改,从骨子里说,与现世你我,有何分别,皆是你我的今天。

过往桩桩事,那个不是苦乐交织,而到了老时,又什么都不是。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候,外面的一切,于自我而言,都是风尘浮云,不必过于在意,理会太多,反添烦恼。心不动,则不会落身脏衣。因此,还是依照自己的心意、喜欢的方式生活,便是最好。

前些日子,家中装修新房,儿子让交给装修公司总承包,到时候,只须拎包入住,但自己爱操心,生怕总体设计和工程质量出问题,于是,辞了儿子好意。事事亲自过目,亲手选择,结果累了个半死,有些细节还是不如人愿。

繁华迷人眼目,妖娆乱人心志,简洁省略欲念。静下来细想,只觉万事不去折腾,少一些抉择,则少一些抱怨,才是静好。

老年人生,千般随缘,万般清简,顺应自然,有益无害。过于挑剔世事,则会损了福报,反而有害无益。

故而,我对往昔之事,有时会选择相忘。旧梦了了,清润如新,心思明敞,比之以往,日子会更觉有滋有味,欢喜难言。

【夜读】逆境不觉苦,乐境知珍惜

老了就会念旧,往事常常会乘着记忆的小船,停泊在脑海的港湾。

今年以来,我常常是夜半醒来,而且是醒来,便再难入梦,居然思绪翻滚,尽是愁波。难道,真的应了“往事不堪回首”。

人起欢情,或人生愁绪,千丝万缕,无非起缘生活之境。有人把生活之境分为苦乐二境:些许功名,些许微利,衣食无忧、万事不愁,当是乐境;无功名寄身,碎银难取,居无定所,飘零流转,应为苦境。

但依我想,各人出身不一,起点不同,生活环境各异,追求标准也会有差别,所以,苦乐之境也无需截然划分,还是要依个人心境而论。

人世间,苦乐年华皆是常态。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身在娑婆世界,人生无常,变幻莫测,顺逆交替、福祸难知,每个人都是苦的。

人生大多乐境,并非与生俱来,乃是诸多苦境磨砺所换得。凡人不肯安享清福,皆是因为苦境犹在,让人难以释然。

佛经上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生活中,有些人一旦遭遇不顺,就到处找人算卦看风水,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自己就是好风水。心清净、德行好,处处都是风水宝地。“福祸无门,唯人自召”,人生中所遭遇的一切,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种下的因果。

乐境是我们的福报,逆境也是我们的因缘。而且,逆境是“逆增上缘”,超越过去,便是成就。

苦境也未必是坏事,是福不是祸。人生太过顺利,也未必是好事。人人虽不喜欢吃苦,但吃苦就是在吃补,熬过去,会发现生命更有韧性,更有价值。

任何一个想得大成之人,都必然经历人生一段又一段的煎熬和磨练。释迦牟尼出家修行的日子,并非在王宫里生活那样一帆风顺,反而多的是身体上的饥饿、寒渴和恶人的伤害等苦难折磨。

佛经里说众生之苦,是无明之苦,而人心其实是一切苦境的根源。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

读书亦然。不爱读书的人,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读书时,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如同会品咖啡的人,畅游书海时,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从而品出了书的韵味,进入了乐之境界。古人读书,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不少学生,愁眉苦脸,见书生厌。便是明证。

同是一杯咖啡,同样一本诗书,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我曰:心境不同。

若心无执念,无贪无嗔,去了心中挂碍,内心清澈,通达豁亮,便会视苦无乐。

西风斜阳,荒村老树,是苦境。你若洒脱,思之皆为诗意,亦为乐境;姹紫嫣红,琼楼玉宇,是乐境。但你若嗔痴,恨不能归己,亦可为苦境。

当年,东坡先生屡遭贬谪,仍旷达明静,盛世中他风云际会,乱世中也洒脱不羁,爱妻离世仍能哀而不伤,依然煮酒言欢,佳词叠翠。

真正的修行,是处逆境不觉苦,享乐境而知珍惜,纵给你多少富贵荣华,也恰似南柯一梦,醒来满场空无。

万物有成必有毁,人生有聚则有散。当下的一切,并非永远。若心境懂得更换,灵魂有趣,是陌上花开,还是行至水穷,又何妨?

《小窗幽记》有句:“当乐境而不能享者,毕竟是薄福之人;当苦境而反觉甘者,方才是真修之士。”

若所有苦境,都是为了成全乐境。那么自处乐境,则自当安享福分。纵有一日,山河有弯,重回苦境,也觉甘甜。有此机遇,何乐而不为?

世上但凡好事,都是洁净,不惹尘埃。爱憎分明,有喜有忧,有得有舍,才算平正。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是世间置苦境,反觉甘者,乃真修之士矣。目前日子已经入冬,待瑞雪降临,一树红梅怒放,满天白雪相映,将会是何种令人羡艳的仙境,岂不乐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