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彩丝线绣千年:中国刺绣

(2017-01-14 08:51:29)
标签:

刺绣

四大名绣

传统文化

分类: 少府

http://p3.pstatp.com/large/153400031ae0fd69feb5


绣女手中的针线犹如画家手中的笔墨丹青,“以布为纸、以线当墨、以针做笔”,千针万线幻作锦绣画卷...

http://p3.pstatp.com/large/15350007f321e12384ba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76f368ddb41


“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

“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

http://p1.pstatp.com/large/159d000011ac3819d566


从古至今,有这样一群女子,将时光揉成绣锻,只为遇见一人...

http://p1.pstatp.com/large/153400031ae1af9b914c


http://p3.pstatp.com/large/1536000558ba734931aa


古时女子喜爱刺绣,荷包、手绢、腰带、团扇... 仿若可以将密密的心事都绣进这些小小的物件里,单这幽幽情思就令人心动不已。

http://p3.pstatp.com/large/15330008088a2cc9b18f


就像《锦绣未央》中的李常茹,将最深的爱绣在腰带上,每一根线都是一丝情意,只是南安王随手丢弃,不懂珍惜。

http://p3.pstatp.com/large/153400031ae2d417517e


这种透过刺绣传递出的感情,最含蓄也最深沉!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76e15b01426


那么,刺绣是何时出现的?

刺绣,起源于古人对自身装饰的需求。

史传黄帝时代就有彩绘花纹的记载,也就是说古人早就懂得用色彩来美化自己。

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刺在身上,称“文身”;再到后来画在衣服上,最后发展为“绣”。

http://p1.pstatp.com/large/153400031ae4ff4e1174


http://p3.pstatp.com/large/15330008088b5941d19f


《尚书》言,虞舜的衣服有五彩花色,上衣六种花纹,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下裳六花纹,为宗彝、藻、火、粉米,共十二种花纹,称十章。

这些元素全部源于古人对大自然中的尊崇。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77133cfbbe0

日、月、星辰代表光辉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770186f6cc9

华虫是雉,代表美丽

http://p9.pstatp.com/large/1532000556f712dc0954

山代表威镇四海

http://p2.pstatp.com/large/1532000556f119ffdee3

龙代表神明、多变

宋代:刺绣欣赏品开始盛行

唐以前的绣品多为实用及装饰之用,刺绣内容与生活需要和风俗有关。

宋代刺绣之作,除为实用品外,尤致力于绣画。宋徽宗在京城设立绣院,专门从事宫廷用品及观赏品的绣制,刺绣欣赏品开始盛行。

http://p9.pstatp.com/large/15330008088c5ef6601e


宋时刺绣的绣稿均由画家执笔,使绣品能够呈现细致逼真的效果。

http://p3.pstatp.com/large/1532000556f2e0bd3ab8

南宋刺绣《海棠双鸟图》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馆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谈宋代刺绣:“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甚。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

http://p3.pstatp.com/large/153400031ae5227c0594

宋代刺绣《秋葵蛱蝶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代:闺阁艺术精华之顾绣

顾绣,是明代闺阁艺术刺绣的精华,亦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 露香园绣”,指明清上海顾名世家族所作刺绣,亦指代表其刺绣技法和风格的刺绣品。

http://p3.pstatp.com/large/159d000011aed3043e6c


这是一种以名画为蓝本的“画绣”,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艺术性极高,被称之为“鸟兽出神入化,花卉临风欲动”。

http://p3.pstatp.com/large/1532000556f3ab1f57a0


其中以明末韩希孟的顾绣技艺最为杰出,达到中国古代刺绣发展史上的巅峰, 世人将其刺绣佳作称为“韩媛绣”。

http://p9.pstatp.com/large/15330008088deb8fcaa1

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之八《花溪渔隐图》藏于故宫博物院

清代:地方风格大放异彩

至清代,散布在中国各个地方的绣种进一步成熟稳定,是刺绣形成地方风格的时期。

http://p3.pstatp.com/large/1536000558bbf280562b


此时,以地域特色为标志的苏绣、蜀绣、湘绣、粤绣、汴绣、鲁绣等都逐步形成明确的风格。其中,苏绣、粤绣、湘绣、蜀绣被称为四大名绣。

http://p3.pstatp.com/large/1532000556f4c3248482


http://p3.pstatp.com/large/159d000012945cef25aa


http://p1.pstatp.com/large/1538000548776ba130da


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地方特色浓郁,蕴含江南女孩的美妙情结。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77283be2127


清代苏绣名家沈寿是杰出代表,慈禧太后七十寿辰时,沈寿刺绣的《八仙上寿图》被进呈宫中,慈禧看后大喜过望,亲书“福”“寿”二字赐予沈寿夫妇。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773f3168094

《八仙上寿图》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88609b7d958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7741eefdd37

清咸丰年间的湘绣《芦雁图》

湘绣针法以掺针为主,根据不同物象及其不同部位所表现出的不同肌理施用不同针法,使物象更真实、更有立体感,逐渐形成绣面写实、设色鲜明、风格质朴的地方特色。

http://p3.pstatp.com/large/1536000558bd05944128

湘绣作品《荷鹤图》

http://p2.pstatp.com/large/1532000556f595979182

湘绣《花鸟四条屏》之一

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院的湘绣《荷塘鸳鸯》,运用极细的绣线绣制,设色素雅、针法匀贴、明暗光影、意趣生动...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7755e4e39f4

《荷塘鸳鸯》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8c5e6fdf7c5


粤绣,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广绣”和以潮州为代表的“潮绣”两大流派。

http://p1.pstatp.com/large/153400031ae6001116b8


广绣以平金绣法,适当垫锦,色彩稍为淡雅;潮绣注重效果,色调瑰丽,绣品犹如浮雕一般。

http://p1.pstatp.com/large/1532000556f6fdce5b37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粤绣《三羊开泰》,整幅绣面运用沉香、古铜、驼色、灰色等色线绣制,且在显著部位以橘红、粉色、玫瑰紫、绿色等亮丽色线加以点缀,整个画面静中有动、暗中有鲜...

http://p1.pstatp.com/large/153400031ae7badc7d46

《三羊开泰》

http://p3.pstatp.com/large/1536000559f428ba1270


蜀绣,有30多种针法,二二针、二三针、三三针都是蜀绣特有的针法。

http://p3.pstatp.com/large/159d000011af41191ec3


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清代蜀绣作品《天蓝缎地戏曲故事屏》,绣面生动、针法多变,丝线粗细兼用、运针自如,针迹平齐严谨、色彩绚丽...

http://p9.pstatp.com/large/153400031ae92bf3fa5d

《天蓝缎地戏曲故事屏》部分展示

一件小小的绣品,渗透了无数古人的聪明智慧和美好愿景,十指春风,充满炽热的生命力!

http://p3.pstatp.com/large/1538000547763098f64b


疏漏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转载请注明来源:还原社(hysociety)

微信官方订阅号:直接搜索“还原社”或长按复制(hysociety)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更多原创文章

与作者及时互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