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高速路历史文化 |
分类: 九州 |
你知道秦直道吗?你走过秦直道吗?横有秦长城,纵有秦直道——这是我们祖先两千多年前,在祖国辽阔的腹地修建的“高速公路”!
有人说,秦直道是矛,长城是盾,兵马俑是兵,灵渠是运输给养的血脉,秦驰道是帝国统一的勋章,阿房宫是士兵守卫着的宫殿,它们六者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强大王朝的象征。
如今长城依然伫立,灵渠万古长流,驰道家喻户晓,阿房宫酝酿重建,秦陵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秦直道却好似成了一个时代的弃儿,渐渐被人遗忘。然而,当你身临其境登高远眺会发现,秦直道遗迹虽然经历了两千余年风雨侵袭,但气势不减,雄风犹存。“堑山堙谷,直通之”,何其浩瀚和宏伟。
这条古道自秦汉三国魏晋直至隋唐北宋都是狼烟滚滚、战马萧萧的战场,它始终是汉族的农耕文化和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冲突地带,也是两种生存形态冲突的聚集点。秦直道的地理位置曾是那样显要,那样风光,那样喧闹。然而,世事沧桑变化无常,它就犹如一个妙龄的少女必定会成为一个失去花容的老妪,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秦直道”,这个对现代人来说越发陌生的名词,史料记载竟也寥寥。最早记录见于《史记》,司马迁在《秦始皇本纪》里说:“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在《蒙恬列传》中则说:“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此外,便很难找出更为详细的记载来。
据考古学家考证,公元前212年至210年,为快速反击和抵御北方匈奴侵扰,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师督军,役使三十万军工,一面镇守边关,一面修筑军事要道。据史料记载,秦直道全长约700公里,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修筑而成,简直可以称之为奇迹。
这条被陕北农民称为“圣人条”(条:胡语“道路”意)的宽阔大道,南起秦都咸阳军事要地林光宫(今陕西淳化县铁王乡凉武帝村),经海拔1600米的子午岭(作为陕西、甘肃的分界,是确定正南正北的方位基线)东侧,到合水县水坡梁和黄草崾岘以后,却没有继续向东北延伸,是由黄草崾岘北随着子午岭主脉转向西北行,一直到达陕西省定边县南。尔后再由定边县南再折向东北行,进入鄂尔多斯高原,经内蒙古乌审旗到伊金霍洛旗的红庆河乡。从红庆河直北而上,先后经过鄂尔多斯东胜区的二顷半村、东胜区西的城梁古城,到昭君坟附近过河,终止于秦九原郡治所在地的今包头市西南孟家湾,如同盘桓于大地间的一条巨龙。
遗憾的是,到了隋唐,《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中,都不见直道之名。可见,秦直道这一历史名词,连同秦直道本身,都已湮没无闻了。
在鄂尔多斯秦直道遗址上,有一块刻着“天下第一路”字样的巨石。众多研究秦直道的历史学家,都不约而同同意这个观点:‘秦直道’在中国古代史上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是‘最早的高速公路’。这条路不管是它的宽度、长度还是直度,都是古代其他道路遗址所不能比拟的,它的长度相当于意大利全境的长度。另外,其主干道可同时并排行驶12辆大卡车。它的最宽处的路面,可作现代中型飞机的起降跑道。
东汉以后,随着中原王朝政治统治中心的东移,秦直道的功用有所减退,加上直道沿线地理环境的严重恶化,特别是丝绸之路荒废以后,直道的作用一落千丈。不过也正是因为直道地处荒僻,人迹罕至,所以不少路段,能比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不至于湮灭。
如今,秦直道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字开发和维护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秦直道,并被这项伟大的工程所深深地折服,我们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永远是最令人惊叹的!
作者:“还原社”公众号(hysociety)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更多原创文章
与作者及时互动
微信官方订阅号:直接搜索“还原社”或长按复制(hysociety)
前一篇:二十四节气 | 大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