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文化营缮 |
分类: 营缮 |
http://p1.pstatp.com/large/1113000297805464ec37
斗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莲花托、牌科等,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也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梁思成先生曾说:“斗拱之于中国建筑犹如柱饰之于希腊罗马建筑;斗拱之变化,谓为中国建筑之变化。”
http://p3.pstatp.com/large/106b0003c781e90b9fcf
斗拱的结构
斗栱是中式建筑的关键部件,根据在建筑上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外檐斗拱和内檐斗拱,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http://p3.pstatp.com/large/111200016e80f13cfac0
斗与升:斗与升均为斗形方块。界于上下两层翘昂或横拱之间者,叫做“斗”;界于上下两层拱或拱与枋之间者,清代叫“升”。
拱: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
http://p3.pstatp.com/large/1111000155e40483c041
斗拱的组合并不复杂
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
重复交叠,变化万千
http://p1.pstatp.com/large/1110000414f89d7f17ec
斗拱的作用
斗拱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的过渡部份,主要有四个作用:
斗拱位于柱与梁之间,承上启下。
斗拱将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在凸显出檐造型的同时,保护墙体和门窗免受日晒、雨淋。
斗拱作为榫卯构件,有极强的抗震性能。
斗拱是极好的装饰性构件。
http://p3.pstatp.com/large/106b0003c780e9c417f1
斗拱的演变
中国古代以木建为主流建筑,但是木头怕雨淋,因此必有一定尺寸的出檐;此外,木头刚度小、易变形,须结构性承重,这些原因共同促使斗拱的出现。
http://p2.pstatp.com/large/110e00049e95ca824436
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是现存最早的斗拱实物,战国漆器上描绘的宫室建筑,也有类似斗拱的构件。
http://p3.pstatp.com/large/111300029782e6d9be2f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的斗拱形象。如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
http://p9.pstatp.com/large/106b0003c7823498fb15
http://p1.pstatp.com/large/106b0003c7837ae9bddf
http://p3.pstatp.com/large/106b0003c7845d8dce44
http://p9.pstatp.com/large/111300029783941c46f0
进入南北朝后,斗拱逐渐趋于规范形制,并出现转角斗拱,开凿于北魏的龙门古阳洞北壁佛殿形小龛,是转角斗拱的最古一例。
http://p3.pstatp.com/large/1110000414f93250e503
唐代是斗拱发展的成熟期,斗拱有二分之一柱身的高度,三四米的尺寸,肩负直接的承重作用,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http://p3.pstatp.com/large/1111000155e5808818eb
辽、金时期的斗拱沿袭唐代,如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佛宫寺释迦塔、辽宁义县奉国寺大殿等建筑,这些斗拱与柱高的比例均达一比二之多。
http://p1.pstatp.com/large/110e00049e962eebccb8
宋朝斗拱逐渐由大变小,由简变繁,由雄壮变纤巧。变小的斗拱隐于陡檐之下更显得体,增强了建筑的整体感。
http://p9.pstatp.com/large/1110000414faf73604f7
到了元明清时期,单体建筑日趋程式化,斗拱的结构功能随之淡化,装饰功能逐步强化。斗拱的比例被再次减小,排列更加紧密,基本成为柱檐之间的装饰品。
http://p3.pstatp.com/large/110e00049e9722f04a42
斗拱的文化意义
斗拱是中国古典建筑最为突出的标志,其演变不仅见证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兴衰发展,也反映了一个民族审美趣味、社会风尚、文化意识的改变。
- 斗的意义
古人通常认为北极星为神之居所,而北斗七星则是围绕北极星旋转,所以斗表达了古人对天地观念的认同,成为“帝”的指代物。斗的使用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具有神圣意义。
- 拱的意义
拱的早期原型为“山节”,使人联想到弓箭,是凶猛和雄伟的象征。随着阶级社会的建立,拱逐步成为身份地位的标志,并被融入到庄重敦厚的中式古典建筑中。
http://p1.pstatp.com/large/110e00049e98b827deef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斗拱造型
http://p1.pstatp.com/large/1110000414fbfd714b7c
斗拱蕴含着浑然天成的气质,无论从艺术、还是技术的角度,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国古典建筑“顶天立地”之精神!
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更多原创文章
与作者及时互动
http://s16/mw690/006vDfcSzy76p9Bb6ULef&690
微信官方订阅号:直接搜索“还原社”或长按复制(hysociety)
如无特殊标注,“还原社”所有发文均为原创
本文由还原社(hysociety)公众号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