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梓鉴内外兼修投资人的基础课

(2024-01-28 16:23:06)
标签:

杂谈

赵梓鉴 内外兼修投资人的基础课  思维逻辑课 网盘分享

自我感觉着的灵魂在进行自我感觉 的时候,总是一种特殊性的感觉, 一会有这么一个感觉,有这么一个疲乏的 味道等。现在还谈不上感觉到一个粉笔,看见一个茶杯,还没有到那一步。  一个茶杯是在我以外, 一个收音机是在我这个人体以外,这都在主观精神的 第二阶段即意识的阶段。

赵梓鉴 内外兼修投资人的基础课  思维逻辑课 网盘分享 链接 点 zhihuiyinqing.com.cn





现在这里讲的自我感觉,都还是内部的自我感觉,  还谈不上看见一个外在的东西,还是属于很低的阶段。他说,就这个内部的 感觉来讲,总是一些特殊的感觉,我早上感觉到饥饿,到中午又感觉饥饿,  这是两个不同的特殊的感觉,这都是内部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同于看见一个 茶杯,看见一棵树,还没有达到那样一个高级的阶段。就内部的饥饿来讲,  离动物的水平不远,因为动物也有饥饿,但是早上的饥饿感觉和中午的饥饿 感觉也不一样。所以,具体的感觉总是特殊的,总是一些特殊的感觉。习惯 是什么意思呢?他下有一个定义,就是贯穿在一系列的特殊感觉中的重复性, 也可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这个普遍性还是一种感性的普遍性,不是 概念的普遍性。譬如,我们一见到什么东西就流口水,就想吃,今天这样,  明天也这样,后天也这样,虽然不是完全一样,有它的特殊性,但是贯穿在 其中有一定的重复性。这个重复性就是习惯。他这里说的习惯都还是针对内部的感觉来讲的,还没有到意识的那个阶段。然后他说,人正因为有了习惯,

习惯成自然,所以他说习惯就是第二自然。他说习惯也给了我们一定的自由, 因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用不着费很大的劲。你要是不习惯,你对一 个什么东西都觉得很生疏,很别扭。但是如果你习惯了,老重复了,习惯成 自然,能给人一定的自由。因为有了习惯, 一个人习惯于什么和不习惯于什么, 就表明了他的忍耐性。他习惯于一个东西,他就对那个东西的忍耐性较强一 些,对于那个东西的阻力也就少一些。他要不习惯于那个东西,他就感觉到

那个东西阻力大一些。这是他对于习惯的解释。

第三大阶段叫作实在灵魂,实在灵魂没有再分。实在灵魂就是主体和客 体又区分又统一。就是灵魂内部的主体和对象又能够作出区分,又能够统一 起来。所以从这个人的外部就可以看得出他内部的灵魂,看得出他的内部的 意识状态。他举例说, 一个人走路、 一个人的步调,都是那个人的灵魂的表现。 有些心理学家说,每一个人怎样走路跟他的性格都有关系。 一个人的步调也 是他的灵魂、意识状态的表现。所以,他说一个人的步调,还有一个人的声调、 说话的声音,不用说发脾气了,都能够表现一个人的内心。外表是步调、步态、 声调,这些都是表现于外的东西,但是这些表现于外的东西都能够表现出那 个人的内心的灵魂。内心的灵魂都还是处在一种潜在的低级的意识状态,不 是指一看到你走这个步子,就知道你脑筋里想什么哲学问题,不是那么个意 思,还没有达到那样的高级阶段,而是指人的潜在的意识状态,也能从步调里、 声调里有所表现,有所流露,流露出他那个潜伏着的意识状态来,是指的这 个意思。他说在灵魂内部主客完全统一,但是这个统一中主体居于主动地位。 他说,由于主体居于主动的地位,所以它再向前面发展,就能够发展到把主 客完全分开,主体能够认识、意识到外在的东西。因为它有这个能动性,能 够使它的意识状态进而发展到不仅仅主客的区别只是停留在灵魂的内部,而

能够意识到外面的东西了,那就到了第二大阶段,到意识了。

主观精神的第二大阶段即意识,不同于前面灵魂的地方就在于,灵魂阶 段的那个主体和对象都在灵魂内部,其对象不是主体以外的外在的东西;而 到了意识的阶段,才能够认识到主体自己外面的东西,外面的一棵树、 一张 桌子等。我们平常讲认识一般可能就是从意识这个地方讲起,就是讲怎么认

识一棵树、 一张桌子等,从这儿讲起就完了。前面灵魂的阶段,什么人的气质、来讲这个问题。《精  神哲学》这本书四百八十多页,灵魂这一部分就占了二百多页。在这里还讲  了一些什么东西呢?穿插了一些当时的心理学上的东西,还穿插了一些人的  奇特的心理现象,就好像现在讲的特异功能的一些现象。譬如其中讲到虽然  人和人之间相距很远,但是可以彼此有感应,他说这是自然灵魂互相感应。  还讲到千里眼,能够看得很远很远。总之讲到一些奇异的心理的现象,所以 花的篇幅是很大的。到了第二个大阶段,就到意识了,这一段和《精神现象学》 里意识那一阶段基本上是重复,所以这一段用的篇幅非常少,简直就不相称。 黑格尔写书有的时候好像是很任性,前面那一大部分几百页,第二大部分就  几十页,很少一点。很多研究黑格尔的学者猜想,猜想是不是他觉得《精神  现象学》里讲了,是不是他已经觉得跟前面重复,感到懊悔,但又不得不写, 于是在这儿又写了一点,很简单。有的学者认为这一部分应该干脆取消,直  接从灵魂过渡到精神就完了。可是黑格尔又舍不得,舍不得的原因有的学者  就猜想是不是黑格尔他自己很欣赏这一段。这一段讲了主奴关系,主人变奴  隶,奴隶又怎么变成主人,两者互相依赖,是很精彩的论述,是不是舍不得

割爱,所以他还是又讲了。在这里我还是简单地重复一下他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