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个说法,“十玉九裂”。据多年的收藏经验,此说法为确。高古玉有些看上去同新的一样,但仔细观察,总有小的局部存在极微细的绺裂与沁色。找不到沁色和绺裂的高古玉极为少见,见此种情况就要谨慎对待了。
绺裂中总会有沁色跟进,是千百年间顺着绺裂沁入玉质肌理的。绺裂有多种类型,有些常见,也有的绺裂极为罕见。在多数古玉专著中都可以看到一些绺裂的名称和介绍,但能列出绺裂图片的则很少,因为罕见。
下面附图
均是藏品实物照的截图,提取各不相同的绺裂、沁色图片与绺裂名称对应列出:
1. 常见,柴裂纹

上述皆是一种常见绺裂,象木材裂纹一样呈弯曲状,有的分枝。多数是斜开片,向一侧裂,沁色也在绺裂的一侧。
2.少见,环裂纹
这也是柴裂纹的一种。只是在特殊的地质条件下,柴裂纹呈圆圈状分布。
3. 罕见,冰裂纹
极似冰面的细碎裂隙。细密无规则、透光照有裂痕,直面看却无裂。因是玉内的绺裂,视之有裂;抚之无痕。
4.
罕见,牛毛纹
是极为细小的绺裂纹,并象牛毛一样向着同一方向开裂、裂痕细小弯曲,从微痕图观察也是斜开片裂纹。
5.罕见,蚂蚁痕(专家称蚂蚁脚)
裂纹细小如蚂蚁爬痕。此种绺裂如同瓷器的开片,细密交叉,交织成网状,其间绝无粗直大裂纹。
6.罕见,水藻沁
是在细密的粗短裂隙中沁入沁色(黑色居多),分布不匀。有的呈条状、也有呈块状,看上去如同悬浮在水中的藻类,固得名。
7.常见,火劫纹
火劫纹跟以上的六种绺裂不同。上述六种均为自然形成,而火劫纹却是人为烧成。此裂纹的特征是直裂、直开片、粗裂纹与细裂纹交叉。粗裂纹直而宽,是上述自然绺裂所没有的。火劫纹有两种,一种是古时有燎祭习俗,把祭品与玉器火烧后陪葬,其玉经火烧即成火劫纹;另一种是将新玉烧裂作旧仿冒古玉。这两种烧裂同样是可以成为火劫纹的。
上图,均为实物照微痕截图
加载中,请稍候......